2007-03-15

凡不合理之事、必有其合理解釋--神通小偵探《漫畫》


漫畫名:神通小偵探
漫畫家:加藤元浩
出版社:東立
集 數:26集未完


推理的構成元素,泛指一椿離奇殺人事件,受到時間、空間與人為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眾人無法明確於第一時間內指認出兇手身份,在經由偵探主角根據現場狀況搜證與推理後,巧妙破解殺人犯罪手法,揪出殺人兇手,並且結尾前透露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事件、也可能彼此有著無解的深仇大恨,才會引發致命殺機。

這是推理最大的魅力所在!只是一直都很納悶,日本推理小說的水準並不差,為何到了推理漫畫上會出現單一化且薄弱的現象?某天苦著臉、悶悶不樂的看著某本本格派推理小說才突然察覺,本來就對本格派推理小說一直抱持著能逃避就逃避的態度,我可以理解人為何會犯罪,卻不能理解作家為何非得繞行一大圈來追求具有“邏輯性”與“思考性”的完全犯罪,再製造一票各有犯案動機的嫌疑犯,最後由主角/讀者從中洞悉破綻、進而抓出兇手。看看推理漫畫,為何總會嫌棄它們的不足以及過於花俏的犯罪手段,關鍵就在這些純推理性質的漫畫走的便是謎團至上的本格派路線!

這就得從現實情況講起了,即使是對推理作品興趣缺缺的漫迷們都能列舉兩大代表作──《名偵探柯南》與《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也因模式作法相當成功,順勢帶動起一股少年偵探學園風潮。很不妙的是,在反覆翻玩著『凡走過之路、必留下命案』、『永不掀底牌、讓讀者無從鎖定兇手身份』的一貫吊詭模式之下,首先接觸兩大代表作而以至於對推理漫產生不適、進而抗拒的,大有人在。我就是其一。

儘管《神通小偵探》主角仍不能免俗的設定為『年僅十五歲即由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天才少年,還如上符合了『看似無法解決的懸疑事件+兩位以上具有殺人動機的嫌疑關係人+辯才無礙的優秀偵探與正直敏捷的得力助手』之一般少年偵探公式,不過,加藤元浩真正做到了『凡不合理之事、必有其合理解釋』!劇情出乎意料的溫馨、有趣,也十分的科學。

在藉由數學本身的視覺應用與敏銳感,加藤元浩依照結構嚴謹與探索性強烈的原則,設下巧妙佈局,最後在關乎邏輯思考的種種設定與破解方式上,更是十足的耐人尋味。另一方面來說,數學題雖然都會有一項論證,一項數據,但在尋求解答下,也會有許多尚未得到答案或者根本解不開的數學理論,本著這股很怪趣味感的數學精神,加藤元浩設計出多道看似無法解開的謎題,當然,它也屬於數學領域,且憑著解不開的題目,劇中反而指引出破案方向。當創作者抱持著嚴謹態度,就不會單憑著感性或者直覺來辦案了,一切的佈局皆有其正解,即使事件的安排仍挑得出小毛病,但終究都在合情合理的範圍之內。

現在這麼一講,我想,另一股阻力應該來自於這些人物都有推理上的『慣性行為』,人物性格也成了道障礙,看似性格的偵探主角,或許有著一份魅力,也許是一種賣點,但我就很排斥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宣揚式固定手法,好比鳴人老是大喊著『這就是我的忍道』,喊到後來實在每見到這種場面必想從他後腦勺用力巴下去!反觀《神通小偵探》,它的人物性格塑造的可愛圓滑,最重要的,劇中人物『慣性行為』並不明顯,即便每一單元固定出現『Q.E.D』,也只是告知讀者,即將進入最後的解答時間,讀者可以選擇立刻揭曉答案,也可以接下挑戰,回頭再度演練,試著與燈馬同步做出完美解答。

(註:Q. E. D.(quod erat demonstrandum) 為拉丁文,其意思是“that which was to be proven”,亦即『證明終了』、『證明完畢』,通常會寫在數學證明題最後證明完畢時。)

值得嘉獎的,劇情不僅僅侷限於破解密室殺人手法之上,生活週遭看似理所當然的小狀況也成了加藤元浩的靈感來源,甚至還有單元是一開始就挑明了兇手的身份。而同一本漫畫裡只要有一篇殺人事件,另一篇便會是較輕鬆的竊盜、物品遺失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沒有殺人事件,也就沒有兇手,更沒有被害人,這點,我很欣賞。

不管是天才主角燈馬想、行動力十足的水原可奈這兩位同班同學,或者是水原可奈的父親水原警部與他的部下,再或者是燈馬想的大學同學洛基與伊娃,舊識亞倫與他的秘書惠理,甚至是事件當事人,所有出現的角色都有一份協調感,不會突兀到馬上就得啟動『猜測誰是兇手』的裝置。劇情上仍有相當程度的刺激感,不過,即愉快又舒服的閱讀性,似乎很少是在翻閱推理漫畫時會出現。

啊,借用推理名言當《神通小偵探》的標題名,似乎有點古怪,呃--呃--不管了,就這樣吧。囧rz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