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5

動盪時代下的曼妙與天真──未婚妻的漫長等待《影視》



電影名稱:未婚妻的漫長等待 (A Very Long Engagement)
原著小說:未婚妻的漫長等待 (Un long dimanche de fiancailles)
原著作家:塞巴斯廷‧賈畢索
導  演:尚皮耶居內
演  員:奧黛麗朵杜、加斯帕德尤利爾、米尼克皮農、提奇霍加多、茱蒂福斯特、尚克勞德德雷福斯、厄本康瑟力耶
製  片:華納兄弟


光看片名,很可能會錯估這部電影的堅強實力,原以為會是部很沉悶、感傷的愛情文藝戰爭片,其實不然,觀看時還有種說不上來的天真詼諧感,讓整部劇情顯得靈動又俏皮,像是有股看不見的魔力讓人降服在曼妙的劇情裡。

一直以來都認為戰爭片若只是導來證明過去某一場戰役對人類有所供獻,那只會顯得萬分吊詭,也因如此,我對戰爭片向來興趣缺缺,若是能像《未婚妻的漫長等待》這種以軟性思考方式、側寫出大時代下的動盪不安,反而更能讓人們領會到戰爭只給予人類無儘的傷痛、而非正面的表徵。

雖然是美國製片,不過導演與工作人員、甚至絕大多數演員皆是法國人,片中也就保留了以往在法國片中特有的滑稽色彩,即使是悲劇成份居多,也會有喜劇的錯覺感。導演並非使用直線敘述方式來鋪陳故事劇情,行進間不斷穿梭大量的過往回憶,但也無礙於劇情的順暢度,感覺上觀眾似乎會與瑪蒂德的心情產生了同步脈動,反而讓電影整體的節奏感顯得十分特殊。

片中會有一些看似向命運低頭的因果論,『如果火車在進山洞之前,車掌沒有過來,我就放棄繼續找尋馬涅克。』、『如果能趕在車子駛上彎道前再一次告別,馬涅克就會活著回來!』……通常內心焦慮到一個極限時就會出現荒謬的自問自答,別說是瑪蒂德,我也會啊,而且『如果blahblahblah,我就blahblahblah』,通常還會在失望後再加上個但書,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明明一開始就認定馬涅克已死、而瑪蒂德尋求到的每一條線索也都是死路時,還會想繼續跟著瑪蒂德追蹤下去,都是給自己最後必然還有些餘地的一絲絲微弱期望的反射心態。

故事推回1919年,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頭一年,瑪蒂德並沒有等回她兩年前被國家徵召到前線作戰的馬涅克,反而收到一紙公式訃文,說明她的未婚夫在戰役中已為國捐軀。沒親眼見到馬涅克遺體的瑪蒂德,絕望地不相信這封訃文,反而抓住薄弱且毫無希望的直覺,開始回溯馬涅克的從軍歷程,希望能尋回她的愛侶。憑著決心與勇氣,尋線過程中,瑪蒂德找到了同一部隊所退休下來的士兵們,就是這般,從一個人口中得知另一個人或許知道馬涅克的下落,再由這人牽線到下一位,瑪蒂德得知了馬涅克與另四位同袍戰死同一處的消息,也拜訪了另四位同袍的親人、妻子與女友,由原先幾乎已成為羅生門的事件,到最後拼湊出馬涅克原本可以回家卻受阻的真相。

瑪蒂德在尋找未婚夫的過程中,還揭開了其中一位同袍妻子的傷疤,同時也揭露了戰爭背後有更多的荒謬事,例如軍方公布的遊戲規則之一,『家庭中若有六個子女,父親將可免於上戰場』,而這位丈夫卻是無法讓妻子受孕卻又瘋狂的希望能夠獲得除役的機會。另一位同袍的女友丁娜則遠比瑪蒂德還要更早獲得真相,兩位女子同樣的備受煎熬,當瑪蒂德以溫和的方式企圖尋求解答時,丁娜選擇了不歸路、變身為復仇女王蜂,一一殺害涉案的高級軍官。殺人手法這部份倒是挺有法國片的印象--迂迴中展現浪漫,美國片大概會猛烈連開個十幾槍、再掉個幾滴眼淚、完畢,丁娜選擇的殺人手法就相當的具有綺麗美感。

整部片沉靜到一種恍如隔世的錯覺淡然而生,真是好看!但要是習慣打打殺殺的片子,大概會覺得這部片很悶吧,那可就甭看了,免得跑來跟我抗議……那會讓我想用盡全力的給你彈額頭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