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8

Elseworlds系列一──Berlin Batman《美漫》


此系列介紹時間完全看本人心情而定。XD

書名:Berlin Batman
期刊:Batman Chronicles #11
編劇:Paul Pope
畫者:Paul Pope
文字:Ken Lopez
上色:Ted McKeever
出版:DC Comics
年份:1998


Chronicle此系列在定義上類於日本的傳說物語,人物你很熟悉,但時間與空間卻是陌生,DC最初設定就是將它獨立於規範之外,編劇畫者不一,創作者根據過去百年史實做為故事構想改編,其中不只是Batman,還有其他英雄人物為主角的漫畫,凡是見到書封上有Elseworlds logo者,皆隸屬於此一類型作品。

其實手邊有好幾則Elseworlds漫畫,首先選定Paul Pope做介紹的原因在他所進行的《Batman: Black and White》Vol.2「Broken Nose」給我的印象還不錯,不過就像當時介紹所提起的,Paul的時尚流線藝術風跟Batman不是很Match,乍看之下,衝突感很重,看久了卻又覺得趣味橫生。

在「Berlin Batman」裡,Paul的線條是纖細與粗獷同時兼具,用色強烈大膽,和日漫比起來,故事格局偏小,剛開始看會有些傻眼,「啊?這樣就沒啦?」然而概念完整立體不囉嗦的這點在習慣了之後,反而會回頭嫌棄日漫拖拉的太嚴重。






這是Paul的另一作品集,在短短四頁裡便彰顯出高能量的力感效果!比起劇情發想,他的繪畫才能更是他的強項吧。


內容改編自納粹迫害猶太的這段史實,「每個人都有主宰自已思想和行為的權利」、「毀滅比創造容易得多」則是故事的兩個主力精神,發現美國創作者其實很喜歡表達自由意志的精神,因為劇情挺短的,就不再多做介紹了,倒是他的Batman,似乎相當地人性化且不怎麼神勇XD?有意思,找個機會再來看看Paul其他作品集。


依照慣例,漢化版下載點只放一陣子,請低調啊、各位:
Berlin Batman

撲朔迷離的「隔離島」《小說》


小說名:隔離島(Shutter Island)
小說家: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
譯者:尤傳莉
※原文版2003年‧於2006年11月授權臉譜中文化※


本來以為《雨的祈禱》案件委託人遭遇已經夠慘的了,沒想到會見著更支離破碎的角色人物,難怪老美動不動就藉酒澆愁,看完後我也鬱足到想來上一杯酒、看能否壓過喉頭那份苦味。

一般來說,只要多接觸,熟識了作者的風格寫法,繼續看他/她下一本書多半不會有太大的心得波動,但就有某個類型的作者,他很特殊,特殊在沒辦法預測他的內容動向,是每次拾書閱讀就對作者會驚艷一回,如此體驗,目前看來,好像也只有出現在勒翰老兄身上。只是,勒翰他的成長環境背景到底是多「邊緣」啊?每次看他的犯罪記實小說,就覺得自己這輩子人生順遂到不該再多加奢求身外之物(抓頭)。

這是一場歷時四天的追捕任務,執行任務者是兩名初相識的聯邦調查官、泰迪丹尼爾斯和恰克奧爾,對象為殺害三名子女的瑞秋索蘭度,地點於隔離島上專門收容精神異常刑事罪犯的艾許克里夫精神療養院,接下這宗任務的泰迪,事實上其中夾雜了私人恩怨--殺害妻子的安得魯雷迪斯同樣被收容於此地,一方面追捕瑞秋索蘭度,另一方面暗地裡探查雷迪斯的落腳處,然而追查過程中,艾許克里夫精神療養院似乎不像表面上所見單純,每個工作人員都有所隱瞞,到了最後,泰迪已不知該相信誰,包括性命相交的新拍檔……

雖然說整本書從頭淒風苦雨到結束,然而《隔離島》偏重於懸疑性的關係,以致於角色人物的淒慘度多少有被謎底給轉移不少注意力,可是事後闔上書、那位悲劇人物的遭遇與就此只能活在過去的狀況慢慢浸蝕至思緒裡頭時,還是會覺得悲慘到不行。

書中有一個三段式邏輯推論需要特別當心,「精神病患者都會否認他們精神失常;鮑伯否認他精神失常;因此--鮑伯是精神病患者」,勒翰是從楔子就開始設局,所以只要搞清楚楔子中的席恩在那個位置,被追捕者就在那個暗處了,而泰迪的記憶跟夢境都是重要線索。話又說回來,勒翰設定的非常完善,其實也不用去強迫猜測真相為何,畢竟《隔離島》著重在劇情部份,懸疑則是最棒的調味劑。

嗯,我喜歡此一版本的封面,電影劇照中的胖多(註※)眼神好讚,越來越具架勢的他應該能成為這一時期中生代男演員中流砥柱,是吧是吧?你說是吧?

※李奧納多→李奧胖多→胖很多,初聽阿山妹解說這暱稱時,我噴了。XDDD

那一場肆意狂放的青春時光--椿山的鐘聲響了!《漫畫》


漫畫名:椿山的鐘聲響了(椿山の鐘が鳴る!)
漫畫家:冰堂涼二(氷堂涼二)
集 數:三集完
譯 者:御門幻流
※原文版2008年5月~2009年2月‧日本角川於2009年11月~2011年1月授權長鴻中文化※


一整個光明磊落爽朗到我也不知該如何形容它的女性向少年漫畫!╮(╯▽╰)╭

劇情以椿山高校為舞台背景,創校者依據個人勢力與素質,將學生區分為特進科與普通科兩大類,儘管兩方校舍壁壘分明,仍有一道走廊相互連結,然而大門總是深鎖、禁止通行,多年來,特進科與普通科學生早已習慣老死不相往來,不過就在這一年開學頭一天,普通科二年級風雲人物上田曆發現大門並未上鎖,好奇又好動的他因此闖入特進科領地內,進而遇見特進科二年級高材生、古怪又怕生的麻生真人。原本不該接觸而為此必需受罰的兩人(啥年代了啊還有這種受罰規定?!),在上田曆力挽狂瀾的發言下,讓理事長得以網開一面,並下令由曆與真人率先做為學生楷模,展開積極促進特進科與普通科學生陣營的自由交流。之後逐漸熟稔的兩人成為好友,彼此影響週邊同學之餘,更在週邊同學協助下,以堅定友誼打破校園階級,最後讓特進科與普通科不分彼此的融合成為一個大團體。

這種漫畫,基本上……還滿有變相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梗的味道?!內容非常常見、呈現算是相當安穩,只是,整個氣氛雖然熱熱鬧鬧,但它的處理方式其實滿危險的,就那麼一步,往往只在一步距離之間,它就會從有趣跌落到乏味層級,自由心證的Range實在開太大了。

因冰堂涼二是畫同人志出身,所以裡頭確實有同人志漫畫家特有的熱鬧風格,劇情路線在老派之餘又有些微新意,故事風格十分清新宜人,畫風也清爽乾淨,只是最後一集走向太過青春輝煌,所以(抓下巴),我對它的評價至今依然搖擺不定哪。XDrz

2011-03-04

高譚重案組系列六──Gotham Central 7: Unresolved《美漫》



哇嗚,PART.4封面好有味道,超讚的啦!

書名:Gotham Central 7: Unresolved
編劇:Ed Brubaker
畫者:Michael Lark、Stefano Gaudiano
文字:Cleam Robbins
上色:Lee Loughridge
編輯:Nachie Castro、Matt Idelson
出版:DC Comics
年份:2003~


大家知道Harvey Bullock此一號人物嗎?不清楚?好的好的,咱們先來瞭解PART.4封面上的這位老兄來歷吧。據瞭解,Bullock老兄最早出現於「無限危機」這套漫畫裡,當時是腐敗市長派至Gordon探長身旁蟄伏搞破壞的奸細警探,Gordon也確實被他整得慘兮兮,不過這部份──我們就別管了,反正DC重啟之後,得以於「Earth-One」繼續倖存的DC人物他們的性格與經歷皆有經過部份改寫,像是Bullock老兄,他就被更動成為亦正亦邪、備受爭議的警探,一方面是個接收賄賂、與黑手黨掛勾、行使暴力的有牌流氓,然而另一方面也是個致力於打擊犯罪的好警探,並且還是Gordon探長的得力助手,黑臉往往由他充當。基本上就是個至情至性卻又魯莽至極的硬派傢伙,然而因為手段過於激進再加上公開犯了無可彌補的錯誤──「Unresolved」裡會談到這部份──,曾有一段時間被勒令退職,之後與Batman達成共識,只要遵守嚴苛的遊戲規則,Bullock即可繼續他的警探生涯。

本回「Unresolved」重心回歸至案件上,說明一宗當年未能夠有突破性進展的自殺炸彈攻擊懸案,在十年後,因唯一倖存者挾持人質,與警方對峙期間透露了不尋常的矛盾線索,讓重案組成員Marcus Driver認為有必要重啟塵封檔案、展開新一波調查,然而回頭搜尋該案相關報告,文件卻消失無蹤,Marcus因此與當年負責偵辦此案件的前警探Harvey Bullock接觸碰頭,Bullock則強勢要求插手介入。

某些細節在乍看之下說不過去,不過這一回的故事真的很精彩,儘管重案組早已鎖定嫌疑犯身份,還是到了Part.4,案情才正式露出曙光。而出色的不只是案件設定,更棒的在於編劇進一步突顯出警探的職業風險,以及警察這份職業是一旦丟掉工作,等於失去一整個團隊後盾,自尊與認同也將蕩然無存、處境更加艱難,是一般職業者比較難以想像的情況。

「Unresolved」篇接續在Joker作怪的「Soft Targets」篇之後,為營救記者的Nate Patton警探仍舊在此章節劇末撐不住了,成為該案件最後一名殉職員警。Harvey Bullock則是放不掉昔日光環的前警探酒鬼。而本次主導調查的是Marcus Driver和Josephine MacDonald這一對搭檔(前者為「In the Line of Duty」主角、後者為「Half a Life」下半場調至重案組的新人)。此次上場的超級壞蛋有利用機器操控他人心靈的Mad Hatter/瘋帽商、以及開設夜總會做為罪犯溫床的The Penguin/企鵝人。Batman則出現兩次──名字。啊娘喂,等等,怎麼會只出現名字囧rz?!我的小蝠蝠存在感越來越淡薄,那麼下一期就來交以Batman為主導的其它期刊漫畫好了,「Gotham Central」順延一期吧。TwT




紅天空的這一頁畫面處理的非常獨到耶!有種快踩進地獄裡的難以言喻之感受。


本期刊的超級壞蛋人物也融合得毫無違合感,優秀、優秀!


另外,先謝謝對岸朋友的漢化,但有一個地方還是要指正一下,在Part.1第一頁的「Soft Targets」截圖中,Saywer隊長並不是在意吃飯時間快到了,而是美國晚間新聞是播報頭條的重要時段,剛好與用餐時間相互重疊,新聞若在此時被播報出來,重案組掌握案情的時效性將會提前流失,面對公眾媒體也只能被迫防守,所以Saywer隊長的態度才會如此強勢,之前看到譯者旁注已經只差沒噴飯而已,再看一次還是覺得很想滾一圈。XDrz

農家樂--百姓貴族《漫畫》


漫畫名:百姓貴族
漫畫家:荒川弘
集 數:一集未完
譯 者:方郁仁
※原文版2009年10月~‧新書館於2010年5月起授權東立中文化※


編輯:「不覺得牛很大、很可怕嗎?」
荒川:「牛真的很棒呢!要養寵物就一定要養牛!牠們很會黏人、很可愛、很強悍!」
編輯:「咦?很可愛啊?」
荒川:「最重要的是--很、好、吃♥。」
(OS:媽呀,荒川大姊,妳也太誠實了吧!<噴茶>)

荒川:「因為能聽到消費者說真好吃,所以才能夠繼續努力的當農民。」
荒川:「可是啊,一聽到有人這麼說『喝牛奶會變胖吧、我不喜歡吃蔬菜』,就會很想停止供給糧食,讓他們餓死呢♥。」
編輯:「……(眼神好認真啊)」
(OS:……沒錯,眼神不是普通的認真。<繼續噴茶>)

看得出來荒川大姊真的是以身為北海道農家子民為榮,言談之間,充滿著莊稼漢子的達觀風趣性格,中間甚至還有一段北海道國若獨立、除北海道外之日本一定會餓死的半認真趣味發言,就連夏季缺水,也學習法國某位被送上斷頭台的皇后講出「沒水喝是不會喝牛奶喔。」的話語來耍耍嘴皮子,就此突顯出牛奶過剩的問題與日本政策的反覆,再進一步說明牛奶的優點,循序漸進的讓讀者瞭解農家的甘與苦。是的,《百姓貴族》內容就是這麼五花八門、豐富又有趣呀!XD

荒川大姊的《百姓貴族》是以農業講座方式做為劇情呈現,儘管並非以專業角度去切入研究,不過在點出農家各種有趣現象之餘,也有談及農家自身深入性省思的一面。例如有隻小牛出生時傷到脊椎而不良於行,獸醫因此開口向荒川家請求渡讓小牛以當做研究罕見症狀用對象,從小生活在農家的荒川大姊很清楚家畜是種消費性動物,對經營沒有幫助的家畜若不儘早處置,只會浪費人力與飼料費用,所以小牛早晚都要處理掉,而當成實驗動物若能解救更多生命,也何嚐不是功德一件。但荒川大姊就是沒辦法放手,荒川媽跟她也有相同想法,「別把牠拿去研究,就給牠一個快活吧。」為此,荒川大姊也曾想過從事獸醫之路,只是在家境不許可的情況下才宣告作罷。

哎呀,這本真不錯,荒川大姊正經與不正經各半的思維邏輯讓人很激賞耶,以後乾脆都來改畫這類講座型式漫畫吧!XD(敲碗)

來自月亮的「詩人」《小說》


小說名:詩人(The Poet)
小說家:麥可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
譯 者:陳靜芳
※原文版1996年‧於2006年7月授權聯經中文化※


呃,我好像永遠學不了乖的被康納利大叔給耍得團團轉。(抓頭)

「我們追捕的這些人,有時候並無合理解釋,找到他們的做案動機,了解驅使他們犯案的原因,這正是最困難之處。我們在調查局是這麼說的:這些人來自月亮。有時我們找不到答案時,只能如此描述,想理解這些人有如將破碎的鏡子拼回原狀。有時我們無法解釋某些人的行為,因此我們只能說他們不是人類,我們說他們來自月亮。在『詩人』來自的那個特定月亮,他依隨的這些本能被視為正常且自然。他依這些本能行事,製造能讓他達到滿足的場景。我們的職責是標出『詩人』的月亮位置,那麼我們可以較快找到他並將他送回原處。」(截錄自P.276)

這倒是讓我想到,好像每個上了社會新聞的殺人犯,新聞台都會主動協尋出犯案動機與理由,如果是當下說不出理由者,新聞台更是吊詭地努力挖掘他的過去、他的創傷,幫他合理化,似乎沒有理由的殺人者反而會另人不安?

劇情以傑克麥克艾弗伊為第一人稱視角,並偶而穿插殺害兒童的第三人稱兇手,構築整個故事內容。《詩人》以西恩舉槍自盡、孿生兄弟傑克必需陪同大哥同儕前去大嫂住處告知此項惡耗做為開場,之後傑克的職業現實本能促使他著手進行一篇警察自殺事件的深入性報導新聞,為此,他必需獲得警方的細節調查報告,包括困擾並讓西恩走入絕境的分屍殺人案,然而越是深入檢視這些資料,種種疑點讓他越來越確認兄長是遭到謀殺,特別是傑克找到另一則不同年份的警察自殺事件新聞,其中過程與紙條遺言,和兄長自戕狀況完全相似,傑克因此利用記者身份,尋找其它相關符合條件的警探死亡事件,讓警方與調查局重視該起不尋常的連續殺人案。

「有次我哥哥告訴我極限理論。他說每個凶案組刑警都有極限,直到警察達到那個極限,才知道極限在那裡,他指的是受害者屍體的數目。西恩相信警察能夠忍受見到的數目有限,而且每個警察能夠忍受的數目不一樣。有些人忍受度較低,很早就達到極限;有些人在凶案組掌差廿年卻沒事,但總有個極限數目,那天來臨時,一切就都結束了。這時警察可能要求轉職去轉理文件紀錄,或者乾脆繳回警徽另謀他職,因為沒辦法再多看一句屍體了。如果不這麼做的話,會超出自己的極限,然後就玩完了,下場可能是舉槍自戕。」(截錄自P.2)

此項極限理論實在怎麼看都怎麼讓人覺得心酸。在最後一章之前,故事安排表現不俗!第二個兇手出場之後,嗯,怎麼講,就顯得有種人工刻意修飾過的生硬感,這似乎是康納利大叔收尾時時常會不小心犯到的毛病?

是說,記者果然是個討人厭的生物哪,可是被耍得團團轉的某人記得某個愛把人耍得團團轉的大叔似乎曾當過幾年的記者耶(抓下巴)。另外,康納利大叔小說快看完了,聯經,你們是真的沒打算繼續出版他的小說了是嗎?(哭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