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9

世界萬物、相關相連--維梅爾的帽子《書刊》


書刊名: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
作 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
譯 者:黃中憲
※原文版2007年‧於2009年4月授權遠流中文化※


在看了卜正民教授這本書才察覺到,自己竟是以忍耐、偏頗且立場不正確的態度去看待過往歷史,而這正可能是困住眼界、無法放眼國際的最大阻礙。


卜教授看畫的方式相當新鮮,像我們那一屆科班出身的教學法會先大略瞭解畫家生平,他屬於那一派畫風,是先驅或者跟隨者,影響性為何,他的畫技、光影變化與色彩運用的特色之處,接著開始臨摹、學習,就是很正統的方式。卜教授卻是從畫裡的各樣物品看見了背景時代的關連性,他藉由「約翰內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和「亨德里克‧范德布赫(Hendrik Van der Burch)」的畫作、與無名氏的仿中國風瓷盤,從畫中擷取關鍵物品、成為一道窺探當代時空的門扉,首先帶領讀者瞭解畫者與畫作本身的故事,再進而瞭解十七世紀、那一個海洋貿易蓬勃發展的壯濶年代。

此書會選定荷蘭台夫特做為介紹出發地,除了它是當代最為繁榮的城市之一,曾叱吒風雲的荷屬東印度公司六大會所之一並座落於此(因而荷蘭也曾是十七世紀海上霸主之一)。而最終抵達地則是--中國的元明清三朝代。


第一章【從台夫特看世界】首先鎖定的是約翰內斯‧維梅爾的「台夫特一景」,關鍵則是荷屬東印度公司六大會所之一舊址處,從這裡帶出十五至十七世紀的發展總概況。


第二章【維梅爾的帽子】,約翰內斯‧維梅爾的「軍官與面帶笑容的女子」,關鍵物為帽子。卜教授說明北美洲印第安人接連幾個世紀遭逢大屠殺與殖民文化,最初起因在於此地擁有源源不絕、製作高級用帽的毛皮--海狸;在探索美洲新大陸的同時,歐洲人更是急於找尋通往富裕之地--中國王朝的路徑。


第三章【一盤水果】,約翰內斯‧維梅爾的「在敞開的窗邊讀信的少婦」,關鍵物為大湯盤。此時,歐洲商船已與中國接觸、進行貿易,中國風並席捲全歐洲;在貿易等於熱錢之下,海上也出現國與國之間的敵對較勁行為--官民不分的海盜掠奪--。


第四章【地理課】,約翰內斯‧維梅爾的「地理學家」,關鍵物為地球儀。歐洲人的主動接觸過後,中國內部開始產生矛盾,將歐洲科技納為己用、或者採取鎖國政策,成了當時朝廷內部爭辯重點;最後,對中國人而言,外在世界仍在外面,只要某些關門自守的重臣把持發言權,外在世界就別想進來。

第五章【抽煙學校】,無名者的「仿中國瓷盤」,關鍵物為抽煙神仙。在這一章中,卜教授談起香煙史在全球的發展過程,原本只是原住民為了與祖靈交談的起乩之物,拜歐洲人與中國內部不爭氣所賜,最後引發鴨片戰爭。(有空再補上圖片)


第六章【秤量白銀】,約翰內斯‧維梅爾的「持秤的女人」,關鍵物為秤磅上的白銀。經濟貿易供需結構的形成,造就白銀問世,中國會成為白銀最後歸宿的原因在於除了它在中國有價(銀子銀子,眼熟吧),也是因歐洲商人除了白銀,再也沒有別的物品可以賣給中國。此時經濟接合軸心重鎮為馬尼拉與澳門,當此地爆發多次華人大屠殺事件,中國也正處於外憂內患情勢中。


第七章【旅程】,享德里克‧范德布赫的「玩牌人」,關鍵物是黑人男孩。貿易來往更為頻繁,全球化逐漸形成,勢力消長之間,中國開始節節敗退。

卜教授為我們說明每一個時代的脈動都對後代具有深遠影響性,他拼湊出的不僅是十七世紀的貿易版圖,也捕捉到當代航海淘金夢所造成各個種族的卑微、創痛與血淚,如同【西雅圖時報】所言,「卜正民擺出的,不只是一張全球化萌芽的草圖,或者標識出一股形成現代世界的力量,比這更重要的,他及時地提醒世界:人類一直相互依賴」

卜教授更進一步談到了某種生活態度,值得筆記,就以以下濃縮內容做為結尾。當我們站於古往今來的軌跡之上,懷疑著人生如此之辛苦是否值得走上這麼一遭,「人非孤島」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渡過一切苦難,一如佛教因陀羅網的比喻:「每個泥塊、每個寶珠--每個喪失與死亡、每個誕生與生成--,都影響與之共存的每一個泥塊和寶珠」,瞭解歷史、接受歷史、擁抱歷史,在擔負著歷史共業──包括任一大屠殺與成就──的同時也代表著,我們擁有相同的遺產。


【作者介紹】

英國牛津大學邵逸夫漢學講座教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聖約翰學院院長,撰寫或編纂了十二部書,包括已翻譯成數種語言的得獎作品《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他還主編了一套六冊探討中國史的書籍,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獲加拿大歷史協會頒予該會每五年評選一次的最高歷史學獎項 Francois-Xavier Garneau Medal,2006年獲頒古根漢學術獎(Guggenheim Fellowship)。
●加拿大人,1951年生,比史景遷小15歲。
●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哲學博士。是少數受到英國肯定的非英國裔漢學學者。
●1973年,卜正民22歲,從多倫多到北京大學研習中國古代歷史(彼時中國大陸十大召開,軍政鬥爭激烈,離改革開放尚有五年間,國家與社會正在尋找出路);1975年到上海復旦大學跟著李慶甲教授研習中國古代文學,引導他進入「晚明」的世界。
●1976年,在哈佛大學受教於孔飛力(著有《太平天國》)教授,學習歷史分析方法:歷史與人的複雜的牽連、人與人的關係、整治與社會對人行為的影響。博士論文為「明代的交通與商業」。研究中國,讓他更能體會人們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求生存。
●《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源自《劍橋中國史》中的明史兩卷。

1 則留言:

bluesky 提到...

這裡有對本書更深入精確的見解。
http://www.dhist.ndhu.edu.tw/doc/viewtopic.php?CID=35&Topic_ID=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