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5

割喉競爭的痛苦年代--超極資本主義《書刊》


書刊名:超極資本主義:透視中產階級消失的真相(SuperCapitalism: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Democracy, and Everyday Life)
作 者:羅伯瑞奇(Robert B. Reich)
譯 者:李芳齡
※原文版2007年4月‧2008年6月授權天下雜誌中文化※


個人以為這類經濟政局分析書會是枯燥乏味至極,沒想到罕見的好讀易看且容易掌握重點!先前所見到並認同的「主張自由貿易、管制鬆綁民營化、更加仰賴市場以取代政府、公平課稅機制、重經濟而輕環境」的經濟學家理論,突然間全陷入令人不安的空談模式,瑞奇以他經濟與社會公共領域的具體超脫思維,用最簡單易懂的述文方式,解釋說明美國乃至於其它國家的現代經濟政局如何由「民主資本主義/共產社會主義」步入「超極資本主義」,其代價卻是--當身為消費者與投資人身份的我們感到滿足與勝利的同時、身為公民身份的我們卻也備感艱辛與挫敗,種種吊詭的社會結構操縱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不得置身於事外。中產階級為何消失?M型社會怎麼造成?全球化這頭巨獸又如何吞噬著地球每一處?首先藉由瑞奇的分析,來一一釐清造成我們生活痛苦指數節節高昇的問題究竟出在那裡。


《超極資本主義》共分為六大章,第一章【接近完美的黃金年代】說明十九世紀末民主意識抬頭與經濟大躍進正是相輔相成的年代,即便那個年代並不平權,不過當時的人民對於民主主義與政府的信任度卻是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口數,也縱使那個年代由於企業政治家的把持與壟斷寡佔市場體,造成絕大多數的公眾並無實質受惠,但企業利益往往代表著公眾利益,在脫離經濟大蕭條的陰霾,並獲得穩定生產績效,產經界願意以更好的福利去照顧公司員工,工會於是壯大,並為勞工爭取更合理的待遇,讓員工樂意穩定消費,中產階級並因而興旺與成長。企業的巨大規模化與反托拉斯等重大法案也在此時逐一誕生;

第二章【通往極資本主義之路】,在進入七○年代之時,支撐美國體系的大型寡佔事業開始動搖,各種新技術的問世成了一大助力,貨櫃的進出口更促成全球化的起步,產業分界加速模糊與被侵蝕。在進入大規模的的低價時代後,消費者的選擇更多元化,任何行業都會遭到競爭者襲擊,利益的重新分配造成了社會的白熱競爭化,於是,金融業結構體開始瓦解,人們從單純的儲蓄者變成投資者,而「我們」變成了激烈競爭投資人資金的經濟體系。貪婪年代的崛起,讓一切發生的自然而然,照顧員工福利不再有其益處,績效成了第一,到處吹起裁員風,因為總有更落後的地區能提供更實惠的交易;

第三章【三心二意】,民主主義曾帶來的良好機制已不復存在,整個世界逐漸失衡並變得投機與市儈,勝出的是身為消費者和投資人的欲望,而中產階級公民力量被削減卻益發令人憂心,生計愈來愈困難、所得與貧富差距逐年擴大、工作不穩定、社區消失化、環境遭到破壞、海外人權被踐踏傷害……市場固然遠比以往更加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負面惡果也開始浮現。獲利、績效與股權,三者缺一不可,為了成功,企業必須把資金與資產移往能夠創造最大價值的地方--中國與東南亞等落後地區,僧多粥少的結果,國內勞工嚐盡減薪失業之苦;

第四章【被掩埋的民主制度】,人民對政府信心正逐年降低,如今,大多數人認為,治國者是謀求私利的少數大利益團體。為何如此?主要原因在企業遊說活動與政治獻金激增,法案通過與否決的國會場合成了企業彼此壁壘分明的的利益競爭角力場,他們的吵鬧聲大到幾乎完全淹沒所有對大眾福祉認真考量的聲音。汲汲營營的企業家與執行長們必須砸入更多資金,好尋求對自我有力的法案,並試圖扳倒對手的出擊。財富池的集中與極小化,令中產階級所分配到的餅越來越小,惡性循環下,消費市場間接疲軟,更造成公司的關廠與倒閉潮。市場恐慌氣氛蔓延,謀求人民福利的民主制度繼續嚴重失衡;

第五章【分岐的政治主張】,企業社會責任之口號,回來了!其重要性不亞於獲利、績效與股權,原因為何?搏取消費大眾的好感和認同,並尋求公司的最大利益。是的,最終仍舊回歸至獲利、績效與股權單行道之上。消費者或許關心社會責任,實際上,很少有消費者關心到足以願意為社會責任付出較高價格;遊戲規則也並沒有改變,只是誤導了你我的觀感,公民的我們在這樣一個主張分岐、是非顛倒不明的今日仍是完全輸家;

第六章【公民自救指南】,在這一章中,瑞奇大聲疾呼要讓政治與企業金錢脫鉤,首要踏出最艱難的第一步:覺醒並擁有正確思維,…………見鬼了,光這件事還算容易,難的是政客們那一關,立法的他們怎麼可能放棄收佣的機會呢?這真是讓人眼冒金星的解答做法啊,權力使人腐化、貪婪永無止盡,所謂的懷抱理想、政治清流,都是天殺的口號。

這是本很好看的經濟書,經由瑞奇的分析,問題的癥結固然抓到了,只是,看了老半天,搞屁啊,最後又回歸原點上--中產階級的消失是一股無法避免的時代洪流,而唯有不斷的進修強化再改造才有可能脫離近貧的泥沼。但說真的,那樣保持高度緊繃的人生會不會太難受了點?


【文案介紹】
挽救中產階級消失 終於有了正確的做法

在科技化、網路化的推波助瀾之下,無遠弗屆、無所不能的全球資本主義如今已變成了「超極資本主義」。但是,帶來的卻是財富不均擴大、中產階級消失、就業不穩定……,原因何在?

如何修正「超極資本主義」?許多人開出激進的藥方:轉向社會主義、採取貿易保護、限制外勞或要求企業負起更多「公民責任」等,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當代知名政經思想家羅伯.瑞奇在本書中指出,形成「超極資本主義」的原因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因為我們都是「消費者和投資者」,為了提供我們最便宜的產品價格和最高的投資報酬率,企業只好尋求最低工資和最低生產成本。結果身為消費者與投資人的我們獲得了更好的待遇,但也造成了就業不穩定和貧富不均擴大。

如何創造一個均富而公平的社會?答案在於每個人是否在「投資人、消費者、社會公民」三種角色中找到平衡,發揮公民的角色,積極以立法制定遊戲規則,避免讓超極資本主義超越分際而影響到民主制度,這是唯一有建設性的解決之道。

在本書中,瑞奇明確鋪設一條讓資本主義與民主制度共存共榮之路,他主張企業與政治這兩個領域必須區分開來。他呼籲不要再把實為「法律擬制」的企業當成公民,他認為我們應該訴諸法律來明確定義社會的需要,不要期望企業展現愛國情操與行為。瑞奇認為,只有人才是公民,只有公民才應該參與民主制度的決策流程。

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適時,慷慨激昂,極具說服力。


【作者介紹】

被譽為「美國三位在商業及經濟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之一」。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曾於柯林頓總統任內擔任美國勞工部長。瑞奇以經濟與社會思想創見聞名,在2003年獲頒哈維爾基金會獎(V?clav Havel Foundation Prize),其論述多見於《紐約客》(New Yorker)、《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等報章期刊,同時也是《美國展望》(The American Prospect)雜誌的共同創辦人暨編輯、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知名節目「市場」(Marketplace)的每週評論員,也經常出現於電視評議節目。本書為他的第十一本著作,其餘包括《國家的職責》(The Work of Nations)、《美國新視野》(Next American Frontier)、《成功的未來》(The Future of Success)、《困在內閣》(Locked in the Cabinet)。

5 則留言:

Milton 提到...

看來這是一本好書!!

不用填認證碼的感覺真好!!

阿邦 提到...

我也覺得他提出的做法有點虛
可是這本書最後一章的重點並不是要提出solution
而是要大家矯正觀念,重啟討論
還沒搞清楚全貌就抓著你在意的那一點批評
未免太苛了

btw.中產階級從來沒有消失過
不要被台灣媒體一股腦的M型給騙了

bluesky 提到...

⋯⋯這個,我覺得還滿冤枉的,你要不要再回頭看看最後兩段內容?我也清楚瑞奇希望人民能覺醒並擁有正確思維,但最應該有作為的政府以及民選官員呢?我批的是後者。(苦笑)

最後,中產階級沒有消失,只是貧民化罷了。

bluesky 提到...

如果在其它討論區,我會有偷懶的念頭,不過即然是自己的站台,這話題就繼續談下去吧。

>>還沒搞清楚全貌就抓著你在意的那一點批評<<
以前聽到和自己所學或者想法不同的,
我也會急著斥喝對方的觀念錯誤,
尤其是自己專業領域內的更是如此,
不過跌跌撞撞了好久才發現,
有些書、有些事、有些話、有些道理都是要沉澱好一陣子才會知道它正確與否,
甚至也有可能根本沒有標準答案可言,
所以,嗯,就是這樣。
咱們共勉之。

Milton 提到...

我又看了一次版主的文章,我想這離「抓著一點批評」、「太苛」的標準尚遠。

學社會科學的話,除開瞭解專有名詞,應該也需要重視視角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