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週年慶封面版本。猜不出來封面上的傢伙是誰,看起來不像Joker,是Arkham的具體形像嗎?
編劇:Grant Morrison
畫者:Dave McKean
設計:Dave McKean
文字:Gaspar Saladino
出版:DC Comics
書價:$17.99美金
頁數:216pages
「我不要和瘋子在一起。」愛麗絲說。
「噢,對此妳無能為力。」貓說,「在這裡我們都是瘋子。我是瘋子,妳也是。」
「我怎麼會是瘋子?」愛麗絲問。
「妳當然是。」貓說,「不然妳就不會在這兒了。」
--愛麗絲夢遊仙境--
By~前導頁
噢噢噢,這本讓我在內心哇靠哇靠地從頭讚嘆到尾,線條沉穩、用色內斂、劇情張力強烈、畫面氣氛異常詭譎、構成設計上更是具有藝術價值與視覺饗宴,實書的衝擊性應該更高才是,然後我心動了,不過,很不幸的就因為內容表現上太過於意識形態,終究在網購頁面上糾結個老半天,結帳按鈕怎麼樣都按不下去。囧rz(被DC狂毆)
故事有兩條主線、三份視角交叉進行劇情--視角分別為Amadeus、Batman、罪犯病患--,一開始為Arkham創辦人的童年回溯日記片段。
我還在思索Amadeus與Bruce之間的共通點,因為後頭Arkham具體形像有出現在Bruce小時候的回憶之中,跟這張構圖非常相似。
Amadeus描述父親過世後,照顧母親的責任就落在他身上,而母親因長期臥病在床,理智逐漸扭曲至無可挽回的地步,她的心靈逃進另一個世界裡頭,那世界高深莫測,有著魔法、恐懼與各種神祕符號,一切的一切,再再令小Amadeus束手無策,母親最後以剃刀了斷自我性命,這份喪母的痛苦讓Amadeus在成年後做出重大決定--將老宅捐出、成立Arkham精神療養院機構,旨在幫助與母親病況相似的可憐人。
劇作者真的有把Amadeus與Bruce牽連在一起,這張相隔十多年的Amadeus進門回家的構圖,和Batman進入Arkham時如出一轍,簡直讓人回想起Bruce成年後回到Gotham市的心境與景像。
接著場景跳回到現在,某個不平靜的早晨,Joker等人控制了Arkham精神療養院,醫護人員成為人質,他們提出各式各樣要求,其中包括Batman須入院陪同病患們作伴,否則醫護人員將會受盡各種折磨與災難。對Joker無法寬心的探長Jim擔憂Batman安危,原本打算派遣霹靂小組強力攻堅,Batman倒是說了句很玄的話:「感到害怕的並非Batman,而是我自己,有時連我都會質疑自己行為的合理性,一旦邁進Arkham大門,恐怕我的內心會有回到家的錯覺感。」
Batman的手是不是在抹鹽啊?在東西兩方,鹽皆具有淨化作用,呣?Batman要淨化什麼啊?慘,我老是看著看著就卡住了。Q_Q
Joker為歡迎Batman的到來,特地舉辦一場The Feast of Fools/愚人宴,在Batman到達之後,Joker也確實依約放走所有人質--除了自願留下的現任院長Cavendish博士與心理醫生Ruth Adams。
愚人宴由來為中古世紀,由教會助理執事主持,在每年元月初舉行,這一天眾人行為舉止將會無禮倒錯,原本是為紀念割禮節日,之後演變成百無禁忌的愚人宴。
接著就這場愚人宴,Batman發現入院的罪犯病患不僅病情沒有改善,反而處境變得更糟。如雙面人Harvey,心理醫生Ruth Adams認為他們已成功解決他的雙重強迫症,Ruth Adams的所謂成功治療手段是拿走銀幣、給了骰子,之後再給予塔羅牌,以及隨後的易經學習,原本Harvey只會藉由丟擲銀幣來做出兩個正反決定,很快的,Harvey發現自己有了無數選項可供選擇,而不再只有絕對的善與惡,但這只是讓原本就為世界的善與惡擁有一體兩面而感到萬分矛盾的Harvey更加錯亂而已。
劇情最後由Harvey拉下落幕簾,劇作會如此安排一定有他的用意,然後,思索不出道理的我又卡住了。囧rz
劇情線跳回Amadeus主線上。世界就是如此吊詭,精神官能疾病不僅折磨著母親,也令他的小女兒深受其苦,Amadeus期盼著Arkham儘快落成。另一方面,他陸續接觸精神失常的罪犯、拜訪了精神學領域大師榮格教授、也領教了黑魔術崇拜者Aleister Crowley,希望能更深入瞭解精神疾病此一領域,此時,適逢某個案連續殺人魔馬丁霍金斯越獄,並對他的妻女下手,Amadeus的自我逐漸迷失於Arkham療養院中……
迷失了,Amadeus迷失了,那個表情,看到那個表情沒有,Dave McKean畫的真棒!我要找他的作品來看啦!TAT
接著就Joker的要求,Batman必需做字詞聯想的心理測驗,以及極度危險的抓鬼遊戲。先前的心理測驗已令Batman小小崩潰一回,接著的抓鬼遊戲更讓他逐漸失去理智之心。故事中的Batman不再是Superhero,只是一個脆弱的平凡人。
Batman用疼痛傷害肉體以喚回理智,為接下來的「奧丁自己獻祭給自己以求得智能」的神話典故做為前奏曲──在這邊、Batman求的是Arkham遭病患瘋子挾持事件如何平安落幕的方法──。
「Arkham瘋人院是一面鏡子,我們就是鏡中的你。」
裡頭有幾幕讓我格外印象深刻,Batman力求理智,卻無法不嫌惡這群罪犯瘋子,而陷入數回幾近歇斯底里的精神狀態中,這種感覺挺古怪的,一直以來都直覺認為Batman不論在何種處境之下,就算暴怒、就算失控,但他仍舊應該是處變不驚、不該被罪犯瘋子的「正常行徑」給嚇得像隻驚弓之鳥,畢竟理解他們才能與他們週旋,不是嗎?
但突然間又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太對勁,在現實生活中,「Arkham Asylum」裡的Batman情緒化才是擁有社會普遍常態人格該有的正常表現吧(我不敢講正常人,年紀越大越覺得正常與不正常的界線很難區分,嗯,Yeah~我也覺得自己在玩文字遊戲),這麼一來,內心若生病或瘋狂、理解罪犯瘋子的所作所為,才真正會有回到家的錯覺感,所以Batman一開始的擔心是多餘的?(歪頭想)
陷入歇斯底里狀態的Batman。
瘋狂就像病毒般,凡是進入Arkham,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襲。「瘋狂造就了我們,或者命運。」Batman以罪犯思考模式,採取簡單而直接的手段,讓病患挾持瘋人院的事件落幕、再度回歸至原軌,最終Batman形象依舊模糊飄忽。
這個結束方式算是一個亮點!這讓我想到尼爾大叔的《美國眾神》。
雖然「Batman: Arkham Asylum」很意識形態,不是我們認知中的傳統英雄故事,但、就整個故事的表現來說,編劇已經發揮到極緻,畫風更是無與倫比,可惜在揭開Arkham瘋狂黑暗面紗的透析上,Amadeus / 或者說Arkham與Batman之間的關聯設定即使很有意思,但最終仍舊不夠具有能說得通的邏輯感──有意思的在於Amadeus創立Arkham的那一年,藉由種種神祕符號,Arkham本身如同活物般,已預見到小丑與蝙蝠無止盡的仇視與對立。另外還有米迦勒之劍與奧丁獻祭,宗教與神話典故讓Batman故事變得更加豐富。不過講到邏輯說不通,也有可能是腦筋不好的我還沒整個融會貫通Q_Q──,又另外美中不足的是,故事沒有情感溫度,這也是我買不下手的原由之一。
「Batman: Arkham Asylum」並不是系列漫畫,不過因為還有其它相關作品,所以標題先做設定,如果另外三本不好看,也別怪我系列不成系列、不做介紹╮(╯▽╰)╭,以上,完畢。
4 則留言:
這作改編的遊戲賣得很好~
還入選了吉尼斯 ~( ̄▽ ̄)~( ̄▽ ̄)~
可以想像,我在Amazon上找漫畫封面,跳出的兩頁滿滿的都是遊戲資料。XD
杯具 翻完漢化版還是理解不能..
因為它的概念較為意識形態,而且結尾有牽涉到北歐神話、宗教論,若是不懂那部份,確實會較為吃力。我建議過個幾年再翻一次,你應該就能理解了。
是說,我覺得以電波系來說,日本反而更容易理解不能。XDDDDDD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