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0

神秘兮兮的玩命課程--失控的邏輯課《小說》


小說名:失控的邏輯課(Obedience)
小說家:威爾拉凡德(Will Lavender)
譯 者:吳宜潔、曉陽
※原文版2008年‧於2008年9月授權臉譜中文化※


這書非常有趣,但結尾出來再整個反芻消化後,總覺得書所設定的詭計並不是很合理。作者拉凡德以非常有名的米爾格蘭(Milgram)教授的「服從(obedience)」心理實驗貫穿整部小說,這個實驗於1963年進行,測試的是人性,首先應徵了民眾參與這項造假的記憶力研究實驗,看似抽籤決定,實則關鍵的「老師」角色皆由民眾擔任,「學習者」則由實驗室人員喬裝,若學習者回答錯誤,老師則依規定懲治,首先是十五伏特,每錯誤一次,電流將依序增強十五伏特,試驗開始前,會讓老師先試試四十五伏特電流強度的滋味。然後實驗開始,學習者的錯誤越來越多,他的哀嚎聲也越來越淒厲而令老師猶豫,但實驗室人員認為老師必需繼續完成這項研究實驗,而近七成的老師會照實進行,直到按了最強的四百五十伏特電流為止。

關於這部份,在《隱藏的邏輯》經濟學一書中有深入談及,說明為什麼人類會如此易於受到群體行為浪潮的影響,也就是拉凡德故事中很重要的一個元素--「情境」;例如種族清洗的滅絕行為,這行徑明明看似不可思議,但他人的行動會令我們社會模式本能啟動、迫使我們加入遊戲行列。在這樣自己未知所有事態的情況下,我們當下該重視的是內在思慮、還是外在情境?最後的歸因會不會只是謬誤一場?其實多半也反應出對自己行為的決定因素可能抱持的只是很一廂情願的態度。這正是《失控的邏輯課》有趣的地方,此書其實也可以當做是宗社會人類學的小型虛擬實驗場來看待。

「邏輯與推理204」的教授威廉斯出了一道題目,「如果被害者和潛藏的謀殺犯沒有在一定的時間被發現的話,她就會死掉。變項則有:時間、地點、動機、與情境。」找出波麗成了同學們六星期內的唯一習題,作者並進一步將焦點縮小到三位學生瑪麗、布萊恩、丹尼斯的行動上,他們按步就班地照著教授虛擬線索欲查出被害者行蹤與謀殺犯身份,卻察覺教授所給予的線索全指向廿年前一宗女孩失蹤的真實案件,此課程的邏輯不僅無法預測且正逐漸傾向失控的局面……

整個安排相當地精巧又錯縱複雜,故事張力的施壓度恰到好處,但再回頭細細思考,並以現實面來考量,會發現事件發展沒有邏輯可言,一切似乎全憑巧合。當教授給予的線索有問題,他說的話漏洞百出,他引領的方向帶著敵意,甚至連這人都看似不正常時,有太多方式可以去查明他到底在玩什麼把戲,學生有好幾個點都能停下來旁敲側擊、就算找不出真相也能看出事情並不單純。已經在終點的讀者其實可以再往回看一次,或許會跟我一樣,納悶事情的發展其實沒什麼道理可言,即使拉凡德的設定要是要突顯人性道德上的瑕疵問題。

不過書還是相當有趣,只能說太過精心策劃的陰謀,通常比較容易被挑毛病而已。


延伸閱讀:天下文化/布侃南/隱藏的邏輯


【書背文案】
如果無法解開教授設計的作業
這門課不僅將以死當收場
還要賠上一條陌生女孩的性命!

  新的學期即將展開,溫徹斯特大學的學生們陸續上網選課,在各式各樣的學科課目中,「邏輯與理性」這門選修課顯得相當與眾不同──沒有課程大綱、沒有講義也沒有課本,連授課的威廉斯教授也同樣神祕兮兮,網路上不見他的研究教學成果甚至個人照。這究竟會是艱澀難懂的一門課,還是所謂的營養學分呢?

  第一堂課裡,威廉斯教授只花了十分鐘說明,這學期他只出一道習題、一件發生在未來的謀殺案──有個名叫波麗的女孩,高中歡送晚會結束後回到家,隔天便不見人影。波麗究竟跑哪去了?

  在接下來的課程當中,學生們要好好運用威廉斯教授在課堂上或email寄送的各種線索提示,查出波麗的下落,如果沒有在學期結束前找到她的話,不僅這堂課會被當,波麗也將遭到殺害!

  學生們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這似乎並非一道虛擬的邏輯習題,為何教授給的線索竟與二十年前小鎮上發生過的綁架案如此相似?這與威廉斯教授不為人知的過去是否有關?這門邏輯課最後會不會走向無法收拾的失控狀態?

這究竟只是一堂單純的邏輯課,還是一場玩命遊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