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4

對人性、你瞭解多少呢?──誰說人是理性的《書刊》


書刊名: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作 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
譯 者:周宜芳、林麗冠、郭貞伶
※原文版2008年2月·於2008年5月授權天下文化中文化※


這書很有意思,丹艾瑞利談及思考邏輯的陷阱、自我暗示以至於影響決策、與人性從眾行為的趨勢等等,藉由許多大大小小的研究實驗,來推翻以往古典經濟學即有的論述,進一步證實人並非是理性動物,呃,只不過若在這裡把書給整個講白,就覺得這書好像也沒有通讀的絕對必要性(扮鬼臉),但艾瑞利的探討確實挺有參考價值。


首先是【供需的謬誤】一章,到底市場的價格是由誰說了算?艾瑞利帶出了「銘印」現象與「定錨點」威力(銘印:第一印象與做出選擇之後便會堅持下去/定錨點:初始價格大多為任意決定,一旦銘印後,消費者會根據這價格訂定對另一項同類物件的出價),而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瞭解消費習慣是如何形成。假設你發現有家餐廳有人在排隊,你很可能猜想,這餐廳或許棒呆了才會有人在排隊,而成為排隊人潮的其中一位,這行為稱之「從眾」;而另一種則稱之「自我因循」,完全出自於自身偏好行動所驅使,而不斷地跟在自己後面排隊。這幾項前提已足以令消費者迷惑,即使自由市場使得我們為了自身偏好而令支出不斷節節上升中,但那樣的衝擊卻不足以讓我們瞭解到,並不是消費者的支付意願在影響市場價格,而是市場價格在影響消費者的支付意願,這也使得價格極易受到人為操縱。

【社會規範的成本】章節,談到了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分別由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所支配。當人們回應彼此所提出的友善要求,溫暖而模糊並且不需立即回報,謂之為社會規範;而當牽涉到自立更生與比較利益,如每日付出自我時間八小時、一個月後便能由雇主手上領到薪水,則屬市場規範,若兩者能夠明確區分,生活將較無衝突,一旦衝突、麻煩自然產生,比方說兩性約會(男性買單)與性關係(女性給予的報酬)之間就有著令人玩味的模糊地帶。而根據研究得知的一件糟糕事實,當兩者產生衝突,社會規範退場後,將久久不再出現,人際關係、以至於社會也因而造成莫大傷害。結論是,激勵人心的方法有很多種,金錢往往是最昂貴的方式,在一個現今以汲汲營營(市場規範)為前提的社會,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重建舊式價值觀,恢復到社會規範較多的生活,不僅效益更高、說不定也會令人更加知足。

【拖延和自制的問題】,則點出一個奇特的現象,當沒有外力強行設定最後機制,人的自制力將會蕩然無存,拖延將會不斷擴張直到成為一頭噬人怪物,不管是個人過度支出、家庭消費信用、社會公共安全、又或者是健康醫療等等,若不能事先防範於未然,最後終將導致巨大社會成本支出。

【所有權的昂貴代價】,提到了人性中的三種不理性怪癖,一、我們熱愛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二、我們的焦點放在可能會失去的東西而非可能會得到的東西;三、我們假設其他人看待這椿交易的角度會和我們一樣。好極了,因為此三種怪癖,強化了你我擁有虛擬所有權的決心,這也就是為什麼看似不利於廠商的「不滿意保證退費」的商業促銷手法、至今仍時常被運用在廣告活動上!

【價格的力量】往往會產生吊詭的制約能力,當兩樣內容物相似的物品(比如藥劑與手術)擺放在你眼前讓你選擇時,為何價格高的會比價格低的令你更覺得有效也安慰呢?為何我們一看到折扣商品就會直覺認為它的品質比較差?這樣的心理作用該如何破解?艾瑞利明確點出--「給理性思考一些時間」。

除此之外,還有免費為何讓你更花錢的【零成本的成本】、為何高漲的情緒讓我們失去理智的【性興奮的影響】、為何選擇太多會讓人偏離目標的【不願關上門的結果】、為何心誠則靈的【預期心理的效應】、為何使用現金會讓我們更誠實的【品格的問題】、以及行為經濟學是什麼的【啤酒與免費的午餐】⋯⋯,裡頭都有很多反骨的行為探討研究,再加上這本書其實還滿容易閱讀,若是對行銷毫無頭緒又想當個理性消費群的讀者,不妨可以找此書來一探個究竟,或許你也會發現經濟這門科學比想像中還要更有意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