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6

人與書的邂逅──寂寞獵人《小說》


小說名:寂寞獵人
小說家:宮部美幸
出版社:獨步

這事想來也挺妙的,與其說有沒有一本書的存在真實影響到我的生活,還不如說,看到一段故事,才發現作家寫出了心情寫照,然後當下短暫交心的機率要來的高太多。對照《寂寞獵人》書中人物的心態與際遇,現實生活中,藉由書來一段美好或悲慘的偶遇因緣,說不定,這輩子都不可能發生吧,最多,也只有被家人吼我又買書了,只好每回手上拎著幾本書時、得偷偷摸摸地摸黑進家門的這種短暫影響罷了,就不知這種半吊子的情況到底是好或不好。(摸摸鼻子偷笑中)


我承認我誤會了,還沒翻開《寂寞獵人》之前,這書名讓我誤以為書中真有個拿著刀到處亂揮亂犯案的獵人傢伙(我知道、我知道,我也對自己翻白眼了),但卻只見書中儘是寂寞人,就像書封上的那兩句話一樣──「我們都是寂寞的獵人。無家可歸,狐獨地放逐在荒野中。時而吹吹口哨,然而也只有風聲回應我;正因為如此,我們渴求人們;正因為如此,我們苦苦追求人與人之間的溫存」,這麼說來,會做出荒唐的行徑是不是只因為心正是亦步亦趨的寂寞獵人,所以,不安的人們,乞求著變相的溫暖,趨趕著自己,企圖擺脫不可能擺脫的獵人,最終只能陷入自己製造出的混亂沼泥裡?

有意思的是,《寂寞獵人》是以書中書的小劇場來發展劇情,不論書裡書外,一椿椿事件逐一上演,在解決各宗命案與事件之外,舖陳一段段人與人情感交流的難題,並且穿插著岩永一家人的生活記事。

【有名無實的六月】,因姊姊離奇失蹤,新婚的粷子特地來到田邊書店,拜託岩老爹出面協助舉發她曾被舊識騷擾的事證。單元中出現了冷硬派間諜作家Bill S Ballinger的《尖牙與利爪》;

【默默走了】,過逝的老爸留下滿滿一櫃子的《揮旗叔叔日記》,原本,沒有自信的路也一直認為,這輩子會和老爸走上同樣的乏味人生,滿櫃子全是同一本書的突發行徑卻引發了路也連串的懷疑。其中的《揮旗叔叔的日記》疑似為虛擬書籍;

【不道歉的歲月】,很奇怪的,不道歉和不感恩一樣,都是會讓一個人在時光流逝中,逐漸失去人本性純樸的一面,反而成為刻薄、難以相處的人們……單元中出現岩老爹視為危險書籍並且擺放在『閉架』上的《殺人術》等書;

【吹牛喇叭】,岩老爹抓到了想要偷走『吹牛喇叭』的小小偷書賊,經由『吹牛喇叭』的內容,才驚覺到小朋友正在釋放救助訊號。《吹牛喇叭》疑似是宮部自創的不是童書的童書;

【扭曲的鏡面】,由紀子的心情,不可思議的反映著我的心情,只是不知是幸或不幸,成年一開始就隱約有這種預感,我沒有由紀子的掙扎期,卻逐漸走上這條讓母親會永遠抱憾的道路……單元中帶到時代小說大師山本周五郎的《紅鬍子怪醫診療譚》;

【寂寞獵人】,則是兇手接續身亡的作家,妄想在現實中繼續完成未完成的故事章程。

人心難以捉摸,結果當然就無可奈何了,命案如何發生、又如何解決,原本讀來該是步步驚魂,由宮部美幸寫來,反而溫潤如玉,嗯?怎麼會這樣呢?我也不知道囧rz。

平心而論,以宮部的文筆與構思,《寂寞獵人》只有中上成績,不算頂好,但,不論如何,讀來還是讓人很歡喜啊。XD

2007-05-25

驚心動魄終極極限劇──死亡預告《漫畫》


漫畫名:死亡預告
漫畫家:間瀨元朗
出版社:尖端
集 數:兩集未完


有時候,你真的不曉得,這社會到底怎麼了,寂寞的人心處處皆有,連漫畫,也寂寞的讓人打從心底冷得發顫。

當極端的將社會擺放於個人之前時,不免會造成個人主體觀點的扭曲化,普遍的人性壓抑之故,日人產生出「淒美的悲壯」是無上榮耀的吊詭心態,《死亡預告》便是很恐怖的忠實呈現此種扭曲的意識特質,但恐怖之外卻同時產生一種名為,悲哀的共鳴。

這個國家有一部名為「國家繁榮維持法」的法律,所有的國民在小學入學時,每一千人裡將會隨機選擇一人注入特殊的奈米膠囊,膠囊會在體內漂浮,最後停止在心臟肺動脈,隨之破裂而身亡。被選中的年輕人,將會在十八到廿四歲之間最精華的年歲收到無預警的預告死亡通知證──由專人配送到府的「逝紙」,此時生命將只剩最後的廿四小時。就因為沒人知道到底誰會被選上,所有的國民將時時刻刻抱持著「自己可能會死亡」的危機感中成長,也是因這種危機感,相對的提高了國民對「生命價值」的意識,並藉此激勵廣大群眾,讓國家繁榮強大。

劇中人物一開始接到逝紙,首先震驚,再來不信,緊接著害怕、想要逃避,之後力圖振作,期望能在死亡前為自己、為別人做點什麼事。目前,故事人物重心已漸漸由接受逝紙者轉移到遞送逝紙的公僕上,我對劇情沒太多意見,只是,書中所描繪的劇情實在吊詭到讓人害怕,為什麼劇中人物都是在死亡前才將所有精力孤注一擲、為自己的生命留下最引以為傲的痕跡呢?生命燃燒一瞬間,餘下的只是灰燼,沒再多的了,難道間瀨元朗沒有察覺到,在短暫的熱情慰藉之後,引發的是更多的空虛?

處在一個人心越形複雜的現代世界裡,空虛與寂寞,帶來無邊的迷離幻想,間瀨元朗藉由許多的個案與事後週遭不同的漣漪效果,讓《死亡預告》劇情在你的內心裡投入一顆顆的石頭,省思也就像水泡般一個個的冒出來。

科技高度文明化的今天,天知道是否真有不生不滅的極樂世界或受盡苦痛的地獄,有時不免想著,是不是一出生來到這世上,我們就注定背負著全人類的共業,卻掩著耳、矇著眼的才能沒有瘋掉的繼續生活在人世間……而一旦像間瀨元朗這樣的扭曲卻也不失探尋生命究竟的價值意義時,這樣的人生,會不會未免太苦太難熬?QQ

2007-05-20

危險年代下的生存思維新浪潮──求生之書《書刊》


小說名:求生之書 (The Gift of Fear)
小說家:蓋文‧德‧貝克 (Gavin De Becker)
出版社:台灣商務

對於蓋文‧德‧貝克這位人身安全防護專家來說,世上沒有一個人的行為是無法不被預測,上至冷血謀殺者,下至你我週遭小奸小惡的鄰居親友,沒有一個人類行為的謎是你無法不能使用自己的腦和心來解開答案,所有一切的暴力行為,皆有跡象可尋,而這道跡象,貝克稱之為「前事件指標」。


貝克開宗明義指出,人們不去預測他人的行為,只不過是不願承擔自己該負的責任的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罷了(拷!好饒舌),我們指望著政府、警察、保全人員可以保護我們的安全,殊不知人性中那份對危險逼近的直覺才是足以讓我們逃過一刧的盟友。逃避問題,等於簽下分期付款的合約,當下的少付,演變成未來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一旦讓小麻煩轉變成大危機,倒楣的則是低估直覺能力的自己。

貝克提到的直覺,並非我們認知中的神秘第六感,而是危險逼進的當下,大腦在比對我們日常生活的記錄情況,發覺它產生的脈絡、情境與氣氛異於常軌後,所發出的一道微弱警訊,但它會和理性的邏輯概念相互衝突,所以貝克認為,直覺是需要不斷訓練及與它和平共處,而且不能讓無謂的焦慮影響了直覺的判斷力。

打一開始的責備,就讓這書夠嗆的了,尤其裡邊又很有技巧的引用各個領域界的專家文獻資料來為自我論點做了背書,但在你一頁頁持續翻閱下去後,才會發覺,蓋文‧德‧貝克之所以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人身安全防護技術觀念的開拓者,確實是有他的能耐在。對於長久安逸於現狀、相信暴力行為不會落在自己頭上的人們,這本書描述的場景片段大多都會在社會新聞版面上瞧見,猶如給了我們一記當頭棒喝,而裡邊有許多實用且簡單的生存秘訣,是足以讓一般人受用無窮。

書裡,貝克首先引導你正視【危險的預兆】,之後告訴你不要低估了【直覺的力量】,並且說明【凶手與正常人的界線】並非無法預測,只要你善用並察覺到【七種訊號】逼近自身,先不要慌張,仔細看清楚【小鳥的影子】,熟悉【JACA四元素】的預測行為模式,將能讓【危險一:威脅與恐嚇】【危險二:糾纏與騷擾】【危險三:辦公室暴力】【危險四:婚姻中的殺機】【危險五:癡情的恐怖】【危險六:青少年暴力】【危險七:名人與暗殺】的傷害程度降到最小,其中並藉由貝克經手的一個危險個案來瞭解人類性格中那份【瘋狂的本質】,若能夠因此加以解讀,不讓過多的焦慮扼殺我們的直覺能力,我們極可以善用【恐懼的救贖】來降低暴力行為發生的頻率。

以上是《求生之書》的章程,我最感興趣的,應該是【小鳥的影子】這一章節了,不知道你如何看待,不過我是比較悲觀,我認為人類可能得等到面臨某個一觸即發的場面才會發揮到辨識危險的本能,不過貝克卻說了很有意思的一段話:「人類的行為,受八種原則所約束。一個人的暴力行為,不可能先於他的衝動而出現,他的衝動又不可能先於引發衝動的事件而出現。」而這,就是「小鳥的影子」原理──一隻小鳥不可能比牠自己的影子先到達地面──。貝克當然是有但書,不過延伸於此原理,他提供了一個很有用的作法,我們可能無法瞭解一個喪心病狂的傢伙究竟在想些什麼,但我們卻非常瞭解自己在想什麼,當你用反射鏡的思想去預測對方的觀點,一個人的暴力行為於何時發生,並不難察覺。

除此之外,其它章節也非常有意思。

比如說,貝克對於警察的協助、保全人員的聘請、政府治安手段會採取一種較為消極的看法,因為當事人有可能寄望於他們的存在而輕忽自身的安全性;

有前提的是威脅,無法變通的是恐嚇,不說出口的威脅比說出口的威脅、具名的恐嚇又比不具名的恐嚇,要來得讓當事人更加留心;

又例如人身禁制令,婦女們不能視它為保命符,因數據顯示,申請後所招致的殺機可能會遠遠超過於尚未申請前的評估,辛普森殺妻案就是一例;

有時面對糾纏最好的方法是不要隨之起舞,他挑釁、你動氣,你動口、他火大,他火大、你被言語污辱,你不甘、他被警察約談,他憤怒、最後你倒大楣;

雇主最大的武器就是解雇,一旦解雇的子彈從手上射出後,手上的槍也就空了,權力則由雇主一方轉移到了被解雇員工一方的手上;

我們對於青少年暴力的束手無策,是因為我們放任自身與週遭的虐童行為,當加諸在孩童身上的虐待,最後還是會回報到我們身上時,社會也將不得安寧,虐童代價即然如此高昂,你怎能無視於虐童行為的發生?我們必需讓受虐孩童瞭解,他們只是家中的一員,而非家庭的構築者,一旦能讓他們不將罪狀背負於身上時,那他們也會相信,現在的處境並不會限制他們未來的發展;

不能當朋友,那我就當妳的敵人吧!對於癡情客最好的方法,不就是不,沒有轉圜的餘地,不要讓對方有討價還價的空間,完全停止一切的接觸,否則妳就等著讓他接管妳的一切;(所以說,這裡頭《畢業生》的例子實在舉得太好了!)

你真正恐懼的事情,很少是你認為你正在恐懼的事情──它只是你跟你真正恐懼件事件的其中媒介。

當然,貝克所教導的幾乎都是事前的靜態式防範手法,或者是事情尚未大條前與準暴力客面對面的心理戰談判技巧,像美國維州校園槍擊案這種現在進行式的暴力行為,或許就不太管用了。

……就好像有兩兄弟,老大問老二:「怎麼長大後,你成了醉鬼?」老二答:「因為老爸是醉鬼。」然後換老二問:「為什麼你長大後沒變成醉鬼?」老大就答:「因為老爸是醉鬼。」(P.267)

一般來說,這種人文偏科學的書藉多會給人一種冷冰冰又硬梆梆的無機質感覺,《求生之書》倒是越讀越好看,主因也是貝克就是出身自一個中下階層的破碎家庭,在經歷一個可怕又無助的童年後,原本,他會成為暴力世界裡受歡迎的永久居民,但貝克最終只是位過客,並且成了解讀暴力訊息的求生專家,所以書中除了有他現階段精闢的工作見解外,也有曾位居於暴力街頭的思想。以上截錄的固然像是個老笑話,不過對於與貝克有著相似童年、成年後卻成了暴力客的犯人所發問的問題來說,這是無法一言以蔽之的答案了。

ㄟ……我現在有個改不掉的壞習慣,看到很值得記錄的章節片段就給它手癢的折書角,所以說,這本書,呃,最後,只差沒被我折成兩本書的厚度了啦……囧rz

2007-05-18

今晚的這杯酒,該是何種顏色?──黑暗執法人《漫畫》


漫畫名:黑暗執法人
原 作:宮崎信二
漫畫家:內山まもる

出版社:東立

集 數:三集未完


這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聚集的街頭,這裡有一個謠傳──在這個街道的某處,住著一名專門為客人調製「黑色葡萄酒」的調酒師,只要喝下那杯黑色葡萄酒,客人的「黑色願望」便能夠實現──完全符合流浪者之街那股混濁到了極點的灰暗邪惡謠言──
~截錄自第一話【黑色葡萄酒】~

講白了,《黑暗執法人》講述的不過就是「買兇殺人」的典型劇情罷了,不值得讚美,但在同屬於負面能量類型作品中,比起盡想著如何整人而隨處散發莫名恨意的《怨恨屋本舖》,《黑暗執法人》倒是痛快多了。

剛開始看難免會不以為然,如果任誰都能買兇殺人,那麼善惡早已模糊不清的這世道不就要加速的提前粉碎瓦解?但隨著劇情發展下去,才會發現,《黑暗執法人》從某方面來說,它並不偽善,誰擋了誰的道,誰的人頭就是要落地,西庸與凶子這對沒有正義也不曾展現憐憫、遵從著自我行規、處變不驚的執行殺人任務的「黑暗調酒師」,他們唯一的買兇規則很簡單,雙方都需處於無限黑暗世界或者一方的心處於無比黑暗處,一旦如此,被委託者不是要承擔他走上歹路的世道風險、再不就是要承擔他讓對方絕望地墮入無比黑暗處的責任了,而這一切都由西庸與凶子定奪。

規則就這麼簡單,每個單元的劇情都非常的入世,倒是卷末落款會讓人驚訝,憑著委託人的說明,西庸一旦交付一紙引用法文名句的卡片,就代表不久後,這杯黑色葡萄酒(被委託者的血液)將會為委託人端上,往往卡片上的名句會和委託者與被委託者之間的糾葛相互呼應,呃,這麼一來,這倒是不失為認識法文名句的一個奇怪來源管道。^^|||

《黑暗執法人》其實有一套系統在,所以劇情進展十分火速,也因為太過火速,讀者總是看不清究竟誰是委託人,只有單元即將完結時才會突然殺出個買兇的路人乙來,這個,實在吊詭的好玩,有些被委託者可能臨死都不曉得究竟是何人委派職業殺人前來暗殺他。

「今晚的紅酒,將會呈現鮮烈的紅色,還是失意的白色,抑或是……充滿了『殺意』的黑色?」二線漫畫就是有二線漫畫好看的地方,不會背負太多無謂的期望與原則,只是,看著西庸的披風,難免會想起《超人特攻隊》裡的衣夫人『都是披風惹的禍』這個經典到非常實際的理論而偷笑不已。XD

2007-05-13

悲調的黑色安魂曲──CLT《推理小說》


小說名:CLT~亞當斯柏格探長系列~
小說家:弗雷德‧瓦格斯(Fred Vargas)
出版社:商務


我得粗魯一點才能表達我對《CLT》,或者說是對此本小說裡所有出場角色的愛意────真是天殺的給它好看極了的女性作家偵探小說!


一開始出場人物的職業夠吊詭,在廿一世紀的巴黎居然會出現「報馬仔」,一個失傳已久、僅在一二次世界大戰背景時代電影裡才會見到的街頭宣讀公告的差役,緊接著更出現瘟疫預言,因為是第一次接觸瓦格斯小說,一切都摸不著頭緒,也不知道瓦格斯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膏藥,有些困惑、有些彆扭、有些搞不清楚狀況。先是不明白,等到情節佈局一切安排就緒,在第十六章起才正式揭開這一椿為亡者所調奏的安魂曲儀式封條,從這裡開始,真正進入到核心劇情後,一路順暢看到底不是問題。

概略來說,瓦格斯小說就像滲進了法語特有的風情印象般,嚴謹、婉約之外,尚有一種內外皆和諧的古典韻律之美,也就讓明明是一宗離奇的黑死病殺人事件,可是這段描述過程中所撩動的情緒卻不是畏懼本能,而是想要挖掘事件背後真相的好奇心態。

說真的,我也不是閱讀推理小說的老手,不過這段時間看下來會發現,某個類型的推理小說在無形中造就一群喪心病狂的兇手,刑案越難破,就代表智慧型犯罪兇手越殘忍,這些會成為殺人魔的理由,其來有自卻難以解釋,人存在的價值以及看待價值的角度也就被削去大半,作家雖然挑動了畏懼本能,卻也逐漸麻木了情感,所以高壓,反而難以忍受。反觀《CLT》,同樣是兇手有計劃性的殺人事件,但不嗜血、不煽情,引導著讀者在細微末節中進出,領略著荒誕的殺人事件背後是由好幾段乖謬人生所建構而出的,直到真相逐漸明朗。

固然亞當斯柏格是劇中靈魂人物,不過《CLT》裡,我最欣賞亞當斯柏格探長的女友卡蜜兒與他的拍擋康格拉的行事風格,不單單是他們倆人,書中出場人物的內在與外在表現,實在是會讓你的心柔軟的可怕啊XD。最後還是要再說一次,《CLT》真是一本天殺的給它好看極了的偵探小說!


書背文案:
 怪異的精心佈置,浮誇的詞藻,複雜的心態。在兇手怪異的行徑中,幾乎帶著有某種傳統的東西,這是種罕見的兇手類型,深深被極端及荒謬的自豪所糾纏,這份驕傲自豪又因為其曾承受的屈辱及野心而放大到了最高點。


 「瘟疫每次襲擊,人類除了無法怪罪上帝,連彗星與空氣傳染都覺得罪不可赦,人類極其惶恐地要找出人世間的罪魁禍首以茲懲戒。大家都在找瘟疫的散播者。指稱散播瘟疫的人利用軟膏、油汙與各式各樣的東西,塗在門鈴上、鎖上、欄杆上、牆面上,只消有哪個可憐蟲,稍稍不小心碰到某幢建築物,就足以害死成千上萬的人。眼下,你就有一位散播者,這毫無疑問。但他可不是憑空亂散播的,他自許為上帝,自行選擇哪些人該蒙其寵召。」

 
巴黎的公寓近來門上都被畫上反4的符號,伴隨著CLT這三個字母一起出現,正當探長尚—巴堤斯特‧亞當斯柏格急欲解開這符號背後所隱含的危機時,一連串的兇殺案發生了——所有死者全身漆黑,居住的公寓裡只有他們的門上沒有那怪異的反4符號。作者以其為中古世紀考古學家的背景,帶領讀者走進「黑死病」殺人事件,隨著探長一步步解開這場瘟疫背後隱藏的真相。

2007-05-12

怪人一籮筐──靈異編輯部《漫畫》


漫畫名:靈異編輯部
漫畫家:華門
出版社:長鴻
集 數:一集未完

基本上,就像定律般,只要是塞了不少怪人在同一部作品裡的,第一集故事通常都不太完整,好比《靈異編輯部》。這和故作玄虛不太一樣,反倒是為注重惡趣味的表達,而讓劇情延後發展、保留了點想像空間。


《靈異編輯部》這部漫畫的風格與宮本福助的《陰陽師顛末記》非常類似,只是《陰陽師顛末記》氣氛雖然歡樂無比,它的怪人實在怪到只要看到屁股就想猛力踢下去,不用看多久就被這票怪人們搞到疲乏無比。《靈異編輯部》其實也差不多,不過人物性格倒是較為直爽,書中的怪人看似難搞卻容易預測動向,劇情也就討喜多了。這麼一想,漫畫家要拿捏得恰到好處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

華門畫風非常性格,性格到明明很正經的在揭發靈異八卦雜誌報導內容,但另一方面卻畫出了一堆很噴飯的內幕消息,也是因為這份落差感,趣味性增加不少。

一開始作品的走向會讓讀者以為《靈異編輯部》是要走笑鬧寫實路線,比方靈異照片,其實說穿了,只是「擬態現象」而已,因為模擬兩可,所以人們加以想像,最後自己把自己嚇得半死。越是時常接觸,想像空間也越小,在第四編輯部裡工作的怪人同仁都很清楚現實與想像的分際,原本以為會這麼持續下去,不過【父親的影子】單元的尾聲中卻將了讀者一軍XD,不只不知火有異能,連最遜的司馬峰谷都具有不會使用的某種能力。

【序曲】一一介紹出場的第四編輯部怪人們;推理為重的【父親的影子】;【逆占卜之女】再深入介紹第四編輯部裡的七大不可思議;【午夜之舞】則表現出夜間工作者特有的思考模式;即使是湊數的單元【沙拉】也很有趣,只是感覺上第四編輯部不太像是能發展成長篇漫畫的作品,有些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