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0

危險年代下的生存思維新浪潮──求生之書《書刊》


小說名:求生之書 (The Gift of Fear)
小說家:蓋文‧德‧貝克 (Gavin De Becker)
出版社:台灣商務

對於蓋文‧德‧貝克這位人身安全防護專家來說,世上沒有一個人的行為是無法不被預測,上至冷血謀殺者,下至你我週遭小奸小惡的鄰居親友,沒有一個人類行為的謎是你無法不能使用自己的腦和心來解開答案,所有一切的暴力行為,皆有跡象可尋,而這道跡象,貝克稱之為「前事件指標」。


貝克開宗明義指出,人們不去預測他人的行為,只不過是不願承擔自己該負的責任的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罷了(拷!好饒舌),我們指望著政府、警察、保全人員可以保護我們的安全,殊不知人性中那份對危險逼近的直覺才是足以讓我們逃過一刧的盟友。逃避問題,等於簽下分期付款的合約,當下的少付,演變成未來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一旦讓小麻煩轉變成大危機,倒楣的則是低估直覺能力的自己。

貝克提到的直覺,並非我們認知中的神秘第六感,而是危險逼進的當下,大腦在比對我們日常生活的記錄情況,發覺它產生的脈絡、情境與氣氛異於常軌後,所發出的一道微弱警訊,但它會和理性的邏輯概念相互衝突,所以貝克認為,直覺是需要不斷訓練及與它和平共處,而且不能讓無謂的焦慮影響了直覺的判斷力。

打一開始的責備,就讓這書夠嗆的了,尤其裡邊又很有技巧的引用各個領域界的專家文獻資料來為自我論點做了背書,但在你一頁頁持續翻閱下去後,才會發覺,蓋文‧德‧貝克之所以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人身安全防護技術觀念的開拓者,確實是有他的能耐在。對於長久安逸於現狀、相信暴力行為不會落在自己頭上的人們,這本書描述的場景片段大多都會在社會新聞版面上瞧見,猶如給了我們一記當頭棒喝,而裡邊有許多實用且簡單的生存秘訣,是足以讓一般人受用無窮。

書裡,貝克首先引導你正視【危險的預兆】,之後告訴你不要低估了【直覺的力量】,並且說明【凶手與正常人的界線】並非無法預測,只要你善用並察覺到【七種訊號】逼近自身,先不要慌張,仔細看清楚【小鳥的影子】,熟悉【JACA四元素】的預測行為模式,將能讓【危險一:威脅與恐嚇】【危險二:糾纏與騷擾】【危險三:辦公室暴力】【危險四:婚姻中的殺機】【危險五:癡情的恐怖】【危險六:青少年暴力】【危險七:名人與暗殺】的傷害程度降到最小,其中並藉由貝克經手的一個危險個案來瞭解人類性格中那份【瘋狂的本質】,若能夠因此加以解讀,不讓過多的焦慮扼殺我們的直覺能力,我們極可以善用【恐懼的救贖】來降低暴力行為發生的頻率。

以上是《求生之書》的章程,我最感興趣的,應該是【小鳥的影子】這一章節了,不知道你如何看待,不過我是比較悲觀,我認為人類可能得等到面臨某個一觸即發的場面才會發揮到辨識危險的本能,不過貝克卻說了很有意思的一段話:「人類的行為,受八種原則所約束。一個人的暴力行為,不可能先於他的衝動而出現,他的衝動又不可能先於引發衝動的事件而出現。」而這,就是「小鳥的影子」原理──一隻小鳥不可能比牠自己的影子先到達地面──。貝克當然是有但書,不過延伸於此原理,他提供了一個很有用的作法,我們可能無法瞭解一個喪心病狂的傢伙究竟在想些什麼,但我們卻非常瞭解自己在想什麼,當你用反射鏡的思想去預測對方的觀點,一個人的暴力行為於何時發生,並不難察覺。

除此之外,其它章節也非常有意思。

比如說,貝克對於警察的協助、保全人員的聘請、政府治安手段會採取一種較為消極的看法,因為當事人有可能寄望於他們的存在而輕忽自身的安全性;

有前提的是威脅,無法變通的是恐嚇,不說出口的威脅比說出口的威脅、具名的恐嚇又比不具名的恐嚇,要來得讓當事人更加留心;

又例如人身禁制令,婦女們不能視它為保命符,因數據顯示,申請後所招致的殺機可能會遠遠超過於尚未申請前的評估,辛普森殺妻案就是一例;

有時面對糾纏最好的方法是不要隨之起舞,他挑釁、你動氣,你動口、他火大,他火大、你被言語污辱,你不甘、他被警察約談,他憤怒、最後你倒大楣;

雇主最大的武器就是解雇,一旦解雇的子彈從手上射出後,手上的槍也就空了,權力則由雇主一方轉移到了被解雇員工一方的手上;

我們對於青少年暴力的束手無策,是因為我們放任自身與週遭的虐童行為,當加諸在孩童身上的虐待,最後還是會回報到我們身上時,社會也將不得安寧,虐童代價即然如此高昂,你怎能無視於虐童行為的發生?我們必需讓受虐孩童瞭解,他們只是家中的一員,而非家庭的構築者,一旦能讓他們不將罪狀背負於身上時,那他們也會相信,現在的處境並不會限制他們未來的發展;

不能當朋友,那我就當妳的敵人吧!對於癡情客最好的方法,不就是不,沒有轉圜的餘地,不要讓對方有討價還價的空間,完全停止一切的接觸,否則妳就等著讓他接管妳的一切;(所以說,這裡頭《畢業生》的例子實在舉得太好了!)

你真正恐懼的事情,很少是你認為你正在恐懼的事情──它只是你跟你真正恐懼件事件的其中媒介。

當然,貝克所教導的幾乎都是事前的靜態式防範手法,或者是事情尚未大條前與準暴力客面對面的心理戰談判技巧,像美國維州校園槍擊案這種現在進行式的暴力行為,或許就不太管用了。

……就好像有兩兄弟,老大問老二:「怎麼長大後,你成了醉鬼?」老二答:「因為老爸是醉鬼。」然後換老二問:「為什麼你長大後沒變成醉鬼?」老大就答:「因為老爸是醉鬼。」(P.267)

一般來說,這種人文偏科學的書藉多會給人一種冷冰冰又硬梆梆的無機質感覺,《求生之書》倒是越讀越好看,主因也是貝克就是出身自一個中下階層的破碎家庭,在經歷一個可怕又無助的童年後,原本,他會成為暴力世界裡受歡迎的永久居民,但貝克最終只是位過客,並且成了解讀暴力訊息的求生專家,所以書中除了有他現階段精闢的工作見解外,也有曾位居於暴力街頭的思想。以上截錄的固然像是個老笑話,不過對於與貝克有著相似童年、成年後卻成了暴力客的犯人所發問的問題來說,這是無法一言以蔽之的答案了。

ㄟ……我現在有個改不掉的壞習慣,看到很值得記錄的章節片段就給它手癢的折書角,所以說,這本書,呃,最後,只差沒被我折成兩本書的厚度了啦……囧rz

2 則留言:

su 提到...

后!這本書也很好看!!

bluesky 提到...

是呀是呀!很不錯看。XD

Hui網站在那裡?
點了連結後,後台總是顯示沒有公開,無法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