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31

俠義物語繪卷--江戶盜賊團‧五葉《漫畫》


漫畫名:江戶盜賊團‧五葉(さらい屋五葉)
漫畫家:小野夏芽(オノ・ナツメ)
譯 者:陳政堯
集 數:一集未完
※原文版2006年~‧小學館於2008年5月起授權東販中文化※


這真是--妙不可言的作品啊XD!原以為小野夏芽的畫風偏屬歐美系,沒想到線條在轉而採取類似樸拙木刻版畫風格後,小野夏芽畫起江戶背景不但沒有感覺不對勁,反而出奇地平衡與協調!


《江戶盜賊團‧五葉》講述的中心思想,說來很有意思,若不出意外、而又依據小野夏芽先前的《時尚五號房》表現看來,或許小野夏芽要呈現的是「現實壓力與個人信念之間的落差究竟如何做出取捨」。看似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平凡題材,小野夏芽的低調傳達與換個方式來探討、相當獨特,但對於想要歷史劇立刻看個分明、痛快的讀者們來說,這樣的做法並不討喜,而就我個人而言,雖然《江戶盜賊團‧五葉》特有的時代劇風情表現不夠出色,不過,劇情輪廓正在成形且可塑性極大與穩定,還是非常期待接下來的劇情發展。

劇情舖陳採取雙主角線,藉由彌一與秋津政之助彼此雙方來烘托出兩方的存在感,這兩人個性南轅北轍,一位是從容不迫、心中凡是早有定見的盜賊頭頭,另一位是個性軟弱、畏畏縮縮的落魄武士,而政之助明知兩人信念不合,自身卻因身處於「一文錢逼死一條好漢」的困境中、不得不接受彌一的接濟,卻因此逐漸陷入泥沼中而動彈不得。故事以兩人為重心,再逐漸推展至五葉盜賊團其他成員--梅竹、阿造、隱居老人、松吉--身上。

劇情尚在舖陳中,但其實故事真的挺有意思的,我想,多給小野夏芽一些空間,這部漫畫也是值得期待!

突破瓶頸、創新變革──決定未來的10種人《書刊》


書刊名:決定未來的10種人(The Ten Faces of Innovation)
作 者:湯姆凱利(Tom Kelley·IDEO設計諮詢公司總經理)
    喬納森李特曼(Jonathan Littman·雜誌特約編輯)
譯 者:林茂昌
※原文版2005年·於2008年4月由大塊中文化※


工作上遇到瓶頸的朋友們啊,不妨找這本著作來讀它一讀,即便你的職業與工業設計毫無關聯、縱使《決定未來的10種人》很明顯的是本置入性行銷書刊,但湯姆凱利確實有帶出許多概念性忠告與高階管理思維,非常值得上班族學習。

其實這類書刊的訴求多半會有流於空談的疑慮,而確實這本書刊在創新的指導上有構築出烏托邦的境界,但除此之外,它在討論到員工普遍會有遇到必需對抗消極工作環境的困境,總是有方法可以化解,湯姆凱利依此帶出令人信服的數據案例,鼓舞員工洞察來自組織內部的問題,為組識設想並設法解決陳規陋習,即使我們改變不了組織的包袱文化,至少醞釀出自我創新的能量,培養讓對手望塵莫及的競爭優勢。

凱利這本最讚的在他不會打擊而是懇切說明每個人都需培養自信心,例如這句話:「決定未來的10種人,並不見得是最有能力的人。因為每一種角色,都有自己的槓桿、自己的工具、自己的技能,和自己的觀點。如果有人把能量、智慧,和適當的槓桿結合起來,他們就能發揮驚人的力量。」

就湯姆凱利的觀點,社會人要時時保持高度學習的態度並不難,更無須看輕自己的能力,在依據自我特質,由促成組織創新的10種人裡--人類學家、實驗家、異花授粉者、跨欄運動員、共同合作人、導演、體驗建築師、舞台設計師、看護人、說故事的人--,挑選適合自己的角色,並強化信心與經驗,當需要應付職場上的人為衝突、與有效組織工作團隊,這種必須擔負起中樞角色的重責任務時,你也不至於惶惶不安、唯恐把工作給搞砸了。

是本受益無窮、易讀也易吸引的好物書刊!好的好的,照例再來給它截錄覺得有意思的各章節內文!XD


【人類學家】

人類學家這角色絕不是毫無價值的空泛程序,而是IDEO最大的創新源頭。我們跟客戶的公司一樣,解決問題的高手多如過江之鯽。但你必須先知道問題是什麼,才能談解決。而扮演人類學家的人,他們是絕佳高手,以全新方式重新架構問題,如此,正確的解決方案才有意義,才能有所突破。【截錄自P.32】


對你的客戶做最細微的探討可以發現龐大的機會。最近,我在芝加哥對食品行銷協會作演講,結束之時,有四名波蘭彪形大漢圍住我,顯然,他們想跟我講幾句話。起初我有些害怕,直到其中一位露出笑容我才放下心來。結果,他們幾位都在華沙一家軟性飲料公司工作。他們找我,是想要告訴我他們在創新上的成功經驗。幾年前,他們看了ABC夜線節目的「深潛」專輯,介紹IDEO透過田野觀察以瞭解客戶的技術。他們看了這個節目之後,認為「也許我們自己也可以做」,因而決定試試看。他們從當地的火車站開始,觀察那些為了等火車而不得不在車站消費的客戶,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賣出更多的飲料。
他們對人群作觀察之後,發現一個重複的模式:在火車到達之前的幾分鐘裡,旅客會站在月台邊偷偷地看著飲料販賣亭,再看一下手錶,然後再往月台盡頭望去,看看火車是不是來了。漫不經心的觀察人員也許就會把這個線索給忽略掉了。但這幾位人類學家新秀發現,這些旅客正在天人交戰,他們想要喝點東西,卻怕為了買飲籵而錯過火車。 他們怎麼做呢?他們所開發出來的軟性飲料陳列架原型,特別把時鐘大刺刺地凸顯出來,好讓旅客可以同時看著時鐘和架上的飲料。結果如何呢?華沙火車站飲料的業績大幅成長。時鐘可以讓客戶安心,讓他們知道有足夠的時間來買冷飲,這麼簡單就成功了。【截錄自P.45】


【實驗家】

實驗家是什麼樣的人呢?在IDEO,我們認為實驗家是能夠讓構想具體化的人⋯⋯在我們的世界中實驗所代表的標準意義就是原型開發。⋯⋯如果我們在原型開會上沒有一定程度的紀律,就無法把許多的新構想化成具體事物。⋯⋯在設計師的製作過程中,並不需要那麼講究。我們會做完整的原型開發循環,但第一個原型卻可能非常粗糙。⋯⋯讓大家接受,可以在粗糙的初期階段,就把構想提出來,並成為一種文化,那麼,你就會看到更多的構想源源不絕而來。【截錄自P.65、P.70】


很多人認為原型和創新是龐大而複雜的整合工作,但通常那些成效很好的原型,竟然是那麼的小巧,我為此感到非常神奇,也受到激勵,有時候,祕訣只在於如何針對一個問題找出解決辦法而已──例如,客戶的家裡很擁擠,你要如何為你的產品或服務爭取到空間呢?還記得當年第一批四十二吋平面電視問世的情形嗎?光靠降價本身還不足以吸引家庭消費者的興趣來買這第一批產品。零售商還碰到另一個問題:大型平面顯示器所要佔掉的牆壁空間太大了。
消費性電子行銷人員告訴我,平面電視和傳統電視在外型上的差異,改變了家庭在採構電視上的決策模式。他們說,傳統電視機屬於「科技」範疇,通常歸在先生的領域,而新的薄型平面顯示器則屬於內部裝潢的範疇,通常由女主人來決定。二者在外型上的差異實在太大了,所以很多人對於新電視該放在家裡的那個地方或是家裡不適合擺這台新電視,一直傷透腦筋。 瑪莉杜恩是好人電子零售商的行銷與廣告主管,她把她們做實驗以克服這項障礙的故事告訴我。在一次到紐約的行程中,她看到Z卡公司所出版的精美摺疊式地圖,靈機一動,認為摺疊式的小冊子只要稍作修改,也許就可以幫她把門市裡的平面電視銷售出去。 這個構想後來發展成好人電子聰明的摺疊式廣告單,摺好之後夠小,可以夾在報紙或雜誌中,打開之後,則是四十二吋平面電視實物大小的海報──這個實物大的原型,當然是張「超薄」的平面。我看到這件廣告單時,我可以想見,成千個家庭把這張薄紙所做成的平面電視,貼在客廳的牆上,然後說:「你看,我們可以擺在這個位置。」事實上也是如此。隔月,好人電子平面電視的銷售業績就馬上有起色。【截錄自P.79】

【異花授粉者】

異花授粉者能夠把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構想或觀念隨意地並列在一起,從而創造出更新、更好的事物。他們經常從某一個領域或產業中,找出聰明的解決辦法,並加以創新,進而成功地應用到另一個領域或產業上。【截錄自P.98】


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各地的發明家不能從草根企業家穆罕默德巴爾巴的成就上得到啟示,巴爾巴是貧窮的奈及利亞北部一位教師,具有商學學位。巴爾巴想要在非洲的炎熱氣侯下,幫大家解決食物快速腐敗的問題,但他知道,一般的冰箱對他的鄰居而言,是遙不可及的。巴爾巴從過去的經驗異花授粉,改善了未來生活。他出生於陶壼匠家庭,因此就想辦法用黏土燒製的壼罐來研究,結果找到了神奇的方法。他把一個陶罐放進另一個陶罐裡,用潮濕的砂子填滿中間空隙,砂子所含的水分會在內罐的外壁上蒸發,而使得裡面的蔬菜得到冷卻效果。他花了二年的時間不斷改進這個黏土「冰箱」,學到了用濕布蓋在罐子上。他的冷卻器不用能源,只要定期淋濕砂子以維持蒸發作用循環不息。
以前茄子幾天就壞了,現在可以保持四倍的時間。非洲菠菜不再是一天就壞掉,放了快一星期還可以食用。巴爾巴請了許多失業的陶匠來生產這種陶罐,結果一個冷卻器成本只要三十美元。今天,這個簡單而聰明的發明,改善了數以千計奈及利亞村民的生活。【截錄自P.110】


【跨欄運動員】

跨欄運動員以較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跨欄運動員知道,面對挑戰時,如果你有辦法迴避,倒不一定要正面迎戰。例如,在一八三○年代初期,鐵路專家扮演了魔鬼代言人的角色,斬釘截鐵地宣稱火車頭不能載重爬坡,但當時具有想像力的鐵路企業家卻建造出之字形爬坡鐵道,證明專家的看法錯了。這正是跨欄運動員成功因素的最佳寫照:他們碰到前面的路太陡的時候,會再找一個新角度出發。【截錄自P.128】

在克服障礙時想出聰明的新點子並不是新設公司或是雜牌企業的專屬領域。以嘉吉來說,這是一家全世界最大的食品公司,全球員工超過十萬名。幾年前面對辛巴威金融危機時,嘉吉碰上了你永遠都碰不到的問題:當地經濟無法提供足夠的貨幣給該公司以購買棉農所生產的棉花。嘉吉用盡各種傳統方法尋找更多的貨幣之後,採用了創造自己貨幣的妙招。從技術上來看,印刷精美的嘉吉本票是一種沒有抬頭的固定面額支票。但是在通貨膨脹猖獗的經濟裡,這些本票事實上就成了法償貨幣。這種本票印出來之後沒幾天,就被大盤商和零售商所接受,用在各種現金交易上。雖然這種本票顯然不是正式官方貨幣,但嘉吉的名號就足夠讓這些本票和鈔票一樣好用。而且沒有抬頭的支票可以幫助農夫拿到農作物的合理報酬。【截錄自P.148】



【共同合作人】

共同合作人是什麼樣的人呢?其實我們都認識。他們會鼓動風潮,他們會集合眾人完成工作。他們是主動式跑步練習機,願意、也有能力跳越組織界來勸我們走出自己的小天地,集合各種專長進行合作。他們發想組成一個多元的專案小組,並使專案小組發揮功能。在小組中,他們通常位於中間階層來領導組織,運用他們的外交手腕化解組織所面臨的分裂或解散危機。【截錄自P.156】


有太多的公司放棄和別人合作的大好機會,因為乍看之下,對方所提供的條件似乎不夠優厚。就如同你必須在工作上創新,對於如何實現合作,你也必須抱持著開放的心胸。
幾年前,波士頓啤酒公司來找我們重新設計傳統的啤酒桶水龍頭把手時,我們覺得,協助一家小公司修改實際上已經要放棄不用的東西,我們的正常收費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個問題。但是我們真的很想和他們合作,於是就想辦法用山姆亞當斯的波士頓啤酒訂了一份很特別的合約。一部份的費用他們以啤酒來給付。親切的山姆亞當斯團隊每一次到我們波士頓當地的辦事處,都會推著裝滿半打裝啤酒的手推車。【截錄自P.174】


【導演】

在創新的世界中,導演這個角色比其他角色都還要複雜而微妙。⋯⋯導演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目標的大方向之下,維持工作進度一直向前。⋯⋯你所要負責的不只是今天的運作而已,你還要確保明天沒有問題。你必須經常拿出魄力開發新案,⋯⋯導演工作最關鍵的部份就是起頭:爭取案子、培養創意文化和孕育構想。【截錄自P.197】


在二○○○年不景氣時,我們帕洛奧圖市辦公室的領導人畢田茂發現公司的案量變少了。在大多數的專業顧問公司,培養新客戶這個責任應該由資深合夥人來扛,但畢田茂把當時的困境告訴他的團隊,要大家多留意一下各種機會,幫公司的忙。帕斯卡薩布爾是畢田茂手下一名二十四歲的工程師,從未參與過公司裡任何業務開發工作,但他還是找到方法幫了公司一個大忙。帕斯卡是土生土長的德國人,那天中午吃飯時跑到載姆勒克萊斯勒位於北加州的技研中心──離我們帕洛奧圖辦公室只有幾公里而已。帕斯卡用德語和接待人員搭訕,聊一些他小時候在斯圖加特成長的事。他知道載姆勒有隔夜快遞把包裹送到德國。他的父親過去曾經任職於德國的載姆勒。不知道他們願不願意幫他把一個小包裹快遞給他父親? 當了一次不速之客之後就有第二次,沒多久,帕斯卡就認識了幾個技研中心的人。「有一天帕斯卡回來,」畢田茂回憶說:「他說:『嘿,我已經和載姆勒賓士安排好一場會議了。』」我們去那裡向管理團隊做簡報,並且接到載姆勒二個小案子,後來還衍生出大案子。這全都是因為一位大學畢業沒多久的資淺工程師,有足夠的信心和機智,運用他的德國背景和戴姆勒搭上了關係。帕斯卡當然沒有事先報備。他的老闆第一次知道他利用中午吃飯時間去拜訪載姆勒的時間點,就是他說他已經安排好要和這家知名的億萬級大公司開會的那次。 很多公司都很幸運,至少會有幾位帕斯卡。但比較大的困擾是,你公司裡的導演是否真的能夠給他們機會去證明他們的膽識。你會獎勵主動嗎?你會如何鼓勵有生產力的冒險行為呢?【截錄自P.210】


【體驗建築師】

體驗建築師的基本角色就是成為一個主人,永遠不會忘記一件事:提供客戶特別的東西,⋯⋯體驗建築師把世界視為舞台。他們相信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改變,也相信要把產品和服務帶到「貼近」客戶的地方。【截錄自P.266】


創新經常像一陣風一樣地出現,尤其是在一段很長的空窗期之後。當一家供應商推出了真正的改良品時,競爭廠商會猛然驚醒,被迫採取回應措施,通常是找一塊不同的體驗區域回應。這就是我喜歡班傑明莫爾公司在油漆上創新的地方。他們鑽研另一塊我們所熟悉的房屋油漆問題。把一小塊油漆樣本帶回家,你還是沒辦法確定顏色對不對。如果你和我一樣,想要比較好幾種不同的顏色變化,你必須買好幾罐夸脫裝的油漆──即昂貴又浪費。我們在修理房屋外牆時,才經歷過這個過程,我們一共用了七罐,我和太太才確定我們喜歡的是第一種顏色。但你不能把其他不要的六罐倒掉──那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你必須載去回收中心處理。
後來班傑明莫爾想出一種非常簡單卻很實用的新點子。他們讓挑選顏色原型更容易,也更便宜。他們稱之為「二盎司,真簡單。」他們把二盎司的顏色樣本放在透明塑膠罐裡。很適合用後即丟的小刷子。二盎司的油漆大約可以在牆上漆出一塊二英尺見方大小的區域,讓你在試顏色時更經濟、更容易。【截錄自P.237】


【舞台設計師】

一間有創意的辦公室就如同設計完善的舞台或是電影佈景,有助於整體的表現。而那些一直在修改我們辦公室設計和陳設的非正式舞台設計師知道,他們所支援的不只是我們的工作而已,還有企業文化。【截錄自P.260】

每家公司都必須在私密空間及合作空間二者之間做取捨,以取得適當的平衡。⋯⋯當然,有些企業文化比較需要私密空間。例如,我們知道有一家知名的公司在招募高級軟體工程師時,就以提供個人辦公室做為福利的一部份。起初,這家公司的想法是利用玻璃牆做辦公室隔間,讓團隊成員能夠有視覺接觸,卻不會受到聲音干擾,兼顧隱密性和合作性。新來的程式設計師喜歡這種隱私和光線的組合,然而,一旦他們把空間據為己有之後,馬上就在窗子貼上紙張,把半隱私的辦公室改變成,喔,一座紙糊的巢穴。開放空間進行合作的希望也就因此跟著破滅了。據傳該公司瞭解這些人的辦公室是團隊合作的障礙,但卻不敢下手把程式設計師引出他們的紙巢穴。
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告訴我們,如果舞台設計師忽略了人性脈動的力量會發生什麼問題。原本給這些軟體專家的辦公室就是要讓他們有隱私。那麼,他們自行改善空間,提升隱密性,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請記住人是空間的X因子。絕對不要忘記人對空間的可能反應──不論是合作或是隱私。人才是最後的決定者。【截錄自P.277】


【看護人】

看護人花很大的工夫來瞭解每一位客人。為什麼?因為最好的照顧要能滿足個人興趣和需求。就如同好醫院結合效率和溫暖,好的服務在完成手上工作的過程中,會待你如上賓。想想看那些讓你在收銀機前排隊等候時感到生氣的事。銷售人員把你尷尬地留在那裡,轉身先去服務別人,或是在你結帳到一半時,竟講起行動電話來。小小的差異,會產生天壤之別,讓你覺得「備受禮遇」或是,相反的,讓你覺得自己像個由乏味的服務機器所處理的「客戶單位」。【截錄自P.289】


優秀的看護人絕對不會讓客人在等候時孤立無援,但大多數企業就是這樣對待客戶。我稱之為「門鈴效應」,因為等候這段時間,就好像你按了門鈴,到打開的那段令人不舒服的時間。或是門根本就沒打開。在那段狼狽的等候時間裡,你沒有任何線索。畢竟,你是站在門外:看不到裡面,也幾乎聽不見裡面的聲音。你很難知道你按了門鈴之後,屋主會走出來,還是裡面根本就是空蕩蕩的。更糟的是,你甚至也沒辦法確定門鈴是否響了。⋯⋯
你會再等一會兒嗎?或再按一次鈴?你願冒著冒犯屋主的風險,用力敲門,怕萬一門鈴壞了?還是放棄,優雅地離開?這個問題並非簡單的等候問題。這是狀況不明,如坐針氈的等待。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許多服務業。他們讓客戶一顆心掛在那兒,不舒服也不知道狀況。這種「掛心時間」對行銷小組來說也許非常合理,但有時候你一個人站在走道上等,幾分鐘也是非常長的時間。而適時提供一點點資訊的效果則非常可觀。【截錄自P.311】

【說故事的人】

善於品牌策略的現代企業也知道要如何說一則好故事。他們用感人的情節說出創意、努力工作,以及,是的,創新的故事來抓住我們的幻想。⋯⋯故事說服人的方式,和事實、報告,及市場趨勢完全不同,因為故事會形成情感連結。說故事的人可以讓團隊更加團結。【截錄自P.320】


關於立即回饋的力量,沒有任何資訊式廣告做得比喬治福爾曼烤具公司還好。最初薩爾頓在推廣這項商品時並沒有名人背書,而這種新烤肉爐的業務員也是意興閫珊。即使後來找退休拳王喬治福爾曼來拍第一支廣告,效果也不是很好。後來,在一次非正式的偷拍下,福爾曼從烤爐抓了漢堡就大快朵頤起來,似乎沒有察覺攝影機正在拍他。當這個真實鏡頭在下一波的資訊式廣告中出現時,電話交換機像時代廣場一樣閃爍個不停。營業額一飛沖天,從此以後,每一檔資訊式廣告裡都有偷拍攝影機。
⋯⋯實際的狀況是許多企業說故事的方式還是陷在企業錄影帶症候群裡──乏味、令人懷疑,只顧著說明公司的目標,偶而還會讓人覺得意識麻痺。【截錄自P.333】

2008-05-23

揭開人性至善與至惡面--重力小丑《小說》


小說名:重力小丑(重力ピエロ)
小說家:伊坂幸太郎
譯 者:張智淵
※原文版2003年‧新潮社於2004年8月授權商周中文化※


「要掉下來了。」春發出擔憂的聲音。
「放心,他不會掉下來的。」母親柔聲安慰。
「要掉下來了啦。」
「放心啦,你瞧。他看起來那麼快樂,不可能會掉下來的。」
「小丑輕飄飄地飛,重力對他根本不會造成影響。」母親說。
「那當然,因為重力消失了嘛。」父親應和。
「他是怎麼辦到的?」我問。
「只要快樂地活著,地球的重力就會消失無蹤。」父親說。
「是啊,總有一天,我跟爸爸都會飄在空中。」母親說。
【截錄自P.099】

偶而,會出現這樣極少數的推理小說,在作者拆解罪與罰的過程中,讓人覺得,犯下罪行者即使不出面投案也無所謂。


「世上沒有正確答案。」父親脫口而出。
「正確答案?」
「世上大概也有人和我們的遭遇相同,強暴案更是層出不窮。有的人拿掉肚子裡的孩子,有的人則選擇生下來。兩者孰是孰非?我不知道這樣的孩子是該被生下來還是該被拿掉,我想,應該沒有正確答案。」
「爸爸是怎麼看待春的呢?」父親的回答將舉足輕重,我想,這是分岐點,或許會因父親的回答,蒙上一層陰影,或者從此不再相信別人。
「春是我的孩子、我們家的次男、你的弟弟,我們是世上最好的家庭。」父親毫不猶豫地回答。
【截錄自P.087】

經由《重力小丑》,我總算見識到,所謂伏線埋得很深很深,所有的解答皆放於疑惑之前的小說是何等模樣了。

伊坂以輕快幽默的文字探討著深沉難解的人性議題,小說在塞入大量地科普、哲學與藝術文獻之外,詼諧地構築出家族親情清新、耐人尋味的深遠風貌,而分頭進行的陰謀則巧妙隱藏於劇情之中,中間穿插著滅絕的尼安德塔人與進化的克魯麥農人(猿人與智人),正常細胞與癌細胞,紅毛猩猩與黑猩猩和侏儒猩猩,童話故事桃太郎……,藉以如此對比而加以論述,基因不再決定一切,在其家族力量的脈絡下,必然決定此人其信念與價值。

我不時做著這樣的夢--
我夢見春拿著球棒回到過去,瞄準正在床上對母親施暴的男子後腦杓,猛力一擊。
夢境中,我總是先叫聲:「慢著!」試著擋住球棒接著大喊:「笨蛋!你這樣做的話你就不會出生了!」
然而我回過頭去,卻看見被撩起套裝的母親遇襲。我在春和母親身上輪流張望,不知如何是好,接著搖頭,塞住耳朵,大聲叫喊。
【截錄自P.025】

《重力小丑》有著一股穿透力十足的沉默力量,它讓讀者自行決定是否思索該問題--「加害者的代價與被害者的傷害,在正義天秤上,孰輕孰重。」回到第一段話上,「犯下罪行者即使不出面投案也無所謂。」我迷惑於前者的問題,卻能毫不思索地下了後者的判斷,這倒是讓我突然想到,自己從來也沒什麼原則可言,尤其一碰到關乎個人喜好時,更是如此。而這樣人性的弱點與期盼他人幸福的雙重矛盾,或許一輩子都找不出個所以然來。

說來有趣,這本書的章節特別多,算了一下,57個,唔唔~好極了,完全不想知道伊坂腦子裡究竟在想什麼。話又說回來,泉水遲頓,而春老是做出趨吉避凶的舉動,倆兄弟看似愚蠢卻又傻氣得可愛,伊坂如何設定出相關人物,這下,我倒是很有興趣地想知道伊坂腦子裡究竟在想什麼。XD


【書背文案】
與生俱來的基因與後天培育的人格,犯罪的事實與法律的制裁,加害者的代價與被害者的傷害,人的原罪與人性本善說的衝突……在正義的天秤上,孰輕孰重?孰是孰非?一部豪邁詼諧、生動鮮明、揭開人性至善與至惡,青春小說與推理完美結合的魅力傑作。

一連串動機不明的縱火案、火場附近不約而同出現的塗鴉藝術,兩者有何關聯?謎樣的塗鴉留言,隱藏著什麼樣的犯罪設計?是誰主導了一場必然的殺機?在基因公司工作的大哥、以清除塗鴉為業的小弟,以及罹患癌症來日無多的父親,三人捲入了重重的謎團與愛恨糾葛,終於揭開了案件的一角。不料,令人驚愕的事卻一躍而出……

圖解扶桑刀奧義之事典──名刀匠鬼王丸 vs. 陰陽刀KATANA《漫畫》



漫畫名:名刀匠鬼王丸(にらぎ鬼王丸)
原 作:荒仁
漫畫家:坂本眞一
集 數:五集完
※2004~2005年·集英社於2006年2月~2007年11月由長鴻中文化※

漫畫名:陰陽刀KATANA(KATANA)
漫畫家:かまたきみこ
集 數:兩集未完(一、襲落;二、虎落)
※2006年~·ぶんか社於2007年12月起由尚禾中文化※


風格突出的《名刀匠鬼王丸》在乍看下走的是考究嚴謹路線,實際上是由正統史實衍生而出的幻想劇情,儘管創作者帶出了日本刀的深度知識,但關於刀與刀匠的日本過往歷史有被重組過,換句話說,是一套讀者不能當真、口味不算重的好看漫畫;至於《陰陽刀KATANA》,創作者走聊齋式奇緣路線,因漫畫家本身也在後記提到,書內刀匠知識全是現學現賣,加上由女性作畫,劇情偏軟,架構薄弱,缺點較多,和《名刀匠鬼王丸》相比,難免略遜一籌,不過劇情還算有趣,再者,以扶桑刀刀匠為主題的作品,印象中好像也只有看過這兩套而已,故、合併介紹。


呃呃,最近對凡是以陰陽師為衍生題材的陰陽五行漫畫都很倒胃口,幸好《陰陽刀KATANA》僅僅書名較為芭樂,內容倒是沒有在陰陽五行上大作文章,總算還夠意思。劇情描述成川滉出身自刀匠世家,打得了好刀、愛刀、惜刀且好脾氣的他,卻因家業,導致沒有朋友願意與他深交,而萬般抗拒繼承家業,但這樣的成川滉也因擁有看得見以人類模樣現身的刀劍真實姿態、並能與其溝通的天賦,一再地與各地名刀或無名刀結下不解之緣。

先前在《深海蒐集人》裡就有提到過かまたきみこ的劇情表達能力有待加強,來到《陰陽刀KATANA》更是開倒車般的有過之而無不及,情感依然濃烈,劇情表達凌亂的薄弱缺點卻也益發明顯。而即使かまたきみこ的讀者群會是較為小眾,不過她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較不會被侷限,在保留特色之外、只要有逐步改善自身問題,仍是位可以期待的漫畫家。

在介紹《名刀匠鬼王丸》之前,先來講述第五集終章前一篇帶到的村正妖刀與正宗之刀兩者間的淵源,瞭解這段歷史再看這篇劇情,就會覺得挺有意思的。

日本刀的材料為零散不全的鋼,根據不同地區與不同流派會有不同刀紋與刀銘,村正屬於美濃傳派流,而正宗為相州傳派流。村正原本是款名刀,會被冠上妖刀之名是由於德川家康禁刀所致,原因一、德川家康祖父松平清康在作戰時被家臣以村正刀劈死,二、德川家康父親松平宏忠也是被家臣以村正刀砍傷,三、德川家康嫡男信康被迫切腹自殺使用的正巧是村正刀,四、德川家康本人又被村正槍給傷了手指,招至德川幕府的反感而下令廢止禁用,日後也因此流傳眾多村正怪談事件,但當時有不少武士認為以村正的鋒利與優秀,被斥之爲「邪劍」未免可惜,乾脆將刀銘改成「正宗」,繼續佩帶使用。所以,當《名刀匠鬼王丸》將村正妖刀與正宗一較高下拿來作為最後決鬥之用的劇情時,突然間就覺得有一整個歡樂氣氛出現,邊看邊噴笑!

據瞭解,正宗派流之一的名刀月山鍛治興起於鎌倉幕末時代,月山鬼王丸師承於養父月山貞一(一代),之所以成為月山鍛治的始祖,在於他在日本刀中加入了獨特的弧度「綾杉肌」,實用性之高以致於影響到後來日本刀的外形,此派流曾一度失傳,先前被視為日本國寶級文化財產傳人、月山貞一便是此流派之傳人(二代‧已於1995年過逝),松尾芭蕉的「奧之細道」便是在欣賞月山鍛治小屋後的知名俳句作品。《名刀匠鬼王丸》就依據此一史實,另外加入追求七星殞石、打造傳奇流星刀為最終目標的幻想劇情。至於到底有無這把流星刀,只有天曉得了。@_@

《名刀匠鬼王丸》前四集還不錯看,第五集就給它很鬼扯蛋XD,另、主角威能到很想用力狠巴他大頭,又、劇情扯一通的全兜在一塊兒、不過我不是日本人沒差所以隨便啦,除此之外,倒也沒什麼大問題。

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緘默以對--沉默串謀者《書刊》


書刊名:沉默串謀者~日常生活中的緘默與縱容~(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Silence and Denial in Everday life)
作 者:伊唯塔‧傑魯巴維(Eviatar Zerubavel)
譯 者:黃佳瑜
※原文版2006年‧於2008年5月授權早安財經中文化※


【屋裡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西諺,意指屋裡有象,人們卻視而不見,刻意忽略,當它不存在,用來比喻每個人都知道,卻心照不宣地不願提及或面對的議題或事件。

呃呃,應該是要很有趣的社會學術研究書刊(搔搔頭ing),尤其此書參考價值頗大、書頁輕薄短小、字意清爽易懂,但一整本看完後就覺得好悶好悶,然後就一臉我很苦悶地奮力爬回漫畫堆中汲取稀薄氧氣。


不願提及或面對的事件,包括了不適任的政府官員、貪污瀆職、族群仇外屠殺、種族歧視、酗酒毒癮、家暴亂倫、同性戀、霸凌等等公共議題,這類「沉默而拒絕承認的見證」,是集體合作的結果。

當出現某件惱人、威脅著我們心理平靜的事件,我們會啟動內心的閘門,讓那些事件成了一般日常我們故意習以為常的背景圖像。但它從不曾消失過,它就像存在於屋內的大象,吸光我們的氧氣、扭曲我們的空間,我們緊繃著、甚至小心翼翼地避開,從最初最輕微羞恥心的閉口不談,到了後來串謀人數越多、串謀時間越長,而拒絕承認行為的本身遭到串謀者拒絕承認,便引發成震耳欲聾且壓力越來越強的沉默。這時,打破沉默者往往惹人厭,因社會團結根基將被動搖,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將尷尬無比。然而,沉默的串謀也會帶來負面效果,它往往會加深人們對彼此的猜忌。

消極的禮貌、也就是俗稱的世故,是建立在雙方迴避敏感資訊之上,所以我們的注意力被規範了,並因此將他人事務定義為閉談禁忌。而要確保人們淨化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讓它無以名之、話題也將無從談起,並且將暢談者視為某種程度的社會偏差者,高層者進一步地再以權力控制該議題,並禁止該議題訊息自由流通。而此種保密也隔絕了人們之間的交流,並引發人們認為自己需負部份責任,以至於噤聲不談。至此,讓他人噤聲,往往可以在全然沉默中完成。

當非禮勿視與非禮勿現,或者非禮勿聽與非禮勿言通力合作後,我們構築了沉默的雙層壁疊,產生出旁觀者與幫凶的雙重角色,當沉默旁觀的人數遞增,自己就越難堅信自己的判斷力是正確的。而人際社會的壓力,打破沉默不僅讓個體不自在,還會引發強烈恐懼感,隨著時間的推移,沉默也將越來越令人卻步,但沉默變得愈發沉重,打破沉默的機會也愈高。

要讓大眾承認大象的存在,大象必須主動引起注意,而引起注意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需把大象從背景中抽出,拉到前景來,但破壞沉默串謀的過程中,往往會招致怨恨與否定,因這牽涉到群體的面子問題,而讓揭露事實的當事人成了他人眼中製造麻煩的叛徒,於是,眾人認為,終結沉默串謀的行為,往往比串謀本身更具威脅性,並且加深了孤寂感與創傷強度,阻撓我們面對並進而解決我們的問題。

諷刺的是,正是由於人們集體否認其存在,才使得大象得以如此龐大。一旦我們承認了它,彷彿變魔術般,大象便會開始縮小。伊唯塔傑魯巴維因此勸戒群眾,唯有當人們不再當個「沉默的串謀者」,我們才能將這頭傳說中的大象,趕出房間外,也才能進行自我療傷,重新取回平靜的心靈。

以上為書中融會貫通後的濃縮內容。所以說嘛,會覺得不悶才奇怪,明明是可以更簡潔扼要,偏偏伊唯塔傑魯巴維要反覆寫上個200頁來說明那頭大象如何地令旁人沉默⋯⋯Orz

基本上,對書裡所談及的並沒有持反對立場,畢竟在太多的社會公共議題上,我確實是個逃避型的沉默串謀者,我曉得這種生活態度很狡猾,不過這關乎人性問題,也只能說,當人的行為受到自身基本動力驅使,當道德實踐從不曾落實,人性就不只存在著善與惡兩個端點,而是無以數計距離不規則的點,我選擇沉默,但不認為自己踩在惡的端點之上,頂多是悖離善的點之外,卻也與惡有其距離,對我而言,若還在容忍範圍內,做個沉默的串謀者也不是多麼罪大惡極之事,除非發現自己踩在惡之上,而孰可忍孰不可忍地憤怒打破無聲的沉默,否則,請讓我繼續麻木不仁下去吧。

2008-05-16

回顧校園各角落--花甜餅研習社《漫畫》


漫畫名:花甜餅研習社(花ボーロ)
漫畫家:岩岡壽枝(岩岡ヒサエ)
集 數:單行本
譯 者:KUMAKO
※原文版2005年‧小學館於2008年5月授權東販中文化※


應該要說《花甜餅研習社》是部不像意識流的意識流漫畫嗎(猶豫狀)?岩岡壽枝以學校為舞台,老師、學生、家長、警衛、午餐供應人員、福利社媽媽……,上一篇單元還在串場的配角在一下篇單元裡便成了主角,當岩岡捕捉著對學校印象時,整個故事看似十分隨性而無重點,然而卻逐漸勾起讀者漸逝的回憶,尤其是我這種離校已經很久遠的讀者,心中產生一股餘火已燼的寂寥孤鳴感,另一方面也有種「啊,原來也能這麼海闊天空憶過往」的溫柔氣息味。

每個人心中的校園究竟是何種光景?或許這正是岩岡想要探討的重點。說起對學校的印象,我總是有種不得其門而入的困擾感,性格的關係,往往和週遭同伴們熱絡不來,這情況尤其在踏出國小學門之後益發明顯,偶而對於他人口中與書中的同窗熱血友誼感到五味雜陳,也會為這樣的自己感到莫可奈何。所以,對我來說,日漫中的校園光景,絕大多數都是誇張到難以想像我和他們活在同一世界,反倒是《花甜餅研習社》,莫名地被岩岡給說服了,學校,是個可愛的、孤單的、溫暖的、寂寞的、有趣的、奇怪的、沉重的、無聊的、並且也會令人消沉的場所。

單行本而已,劇情跳過、跳過!

就我自己的感覺,岩岡壽枝和淺野一二○的本質相當近似,不過岩岡沒有淺野隱隱夾雜於故事其中的譏諷風格,岩岡的特色在於她的溫柔與包容,因為如此,對她的好感度倒也遠遠超過淺野。嗯,是本佳作!

重點不在你這位獨特個體上,而是群體模式!──隱藏的邏輯《書刊》


書刊名: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The Social Atom:Why the Rich Get Richer, Cheaters Get Caught, and Your Neighbor Usually Looks Like You)
作 者:布侃南(Mark Buchanan)
譯 者:葉偉文
※原文版2007年‧於2007年6月授權天下文化中文化※


這章節的見解讓人看了不覺莞薾,管它手指、肩胛骨、脊椎會不會想跳起來跟我抗議,都要努力Key字來跟大家分享、分享!XD


  根據《洛亞諾克時報》的報導,這是一九三三年底到一九三四年初的寒冬發生在維吉尼亞州南部的事情。在十二月的某天傍晚,赫夫曼太太發現有個神祕男子,潛入她在洛亞諾克的農場,不久之後就聞到一股瓦斯味,三十分鐘之後,她先生也聞到瓦斯味,立刻打電話報警。警察來到他們住的地方查看,但並沒有發現任何異狀。

  然而,消息還是傳了出去。五天之後,住在附近的霍爾夫婦從教堂回家,聞到一股令人噁心的氣味,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使他們眼睛刺痛,而且有個鄰居告訴警察,她看到一個人拿著手電筒,照進霍爾家的窗戶。兩週之後,住在附近的摩爾太太聽到院子裡有股低沉的聲音,接著也聞到瓦斯味。《洛亞諾克時報》出現孑則頭條新聞,說疑似有個瘋子在這個地區攻擊居民。


  幾個月之後,維吉尼亞瓦斯攻擊之謎,越來越撲朔迷離。洛亞諾克當地以及附近地區的居民開始鎖好門窗,而且巡視住家四周,提防形跡可疑的人物,尤其是黃昏。他們甚至開始在家裡準備槍枝。這段時間還發生過一次事件,有個人在屋裡聞到瓦斯味,急忙逃出戶外,並拿起獵槍朝四個走向樹林去的人開槍。

  然而到了此時,警方已經開始懷疑事情的真實性。在總共二、三十件的報案當中,負責調查的刑警並沒有發現任何和瓦斯有關的實際證據,舉例來說,沒有任何空罐子或浸溼的破布:他們只發現了一部排氣管有破損的閒置車輛,從爐子裡飄出來的煤煙,以及從暖氣機跑出來的揮發性化學物質。

  一九三四年二月十四日,《洛亞諾克時報》登了一篇很大的消息,標題是「洛亞諾克沒有瓦斯怪客」,之後整個事件就平息了。警方的結論是,整個事件是大家「心理過度緊張」而產生的。

  每個人都知道,許多謠言常常會越傳越逼真,變成一個「既定的事實」,儘管有時候根本沒有絲毫的證據。當然,一九三○年代的人和活在今天的人差不多,並不會更好騙。

  二○○五年八月,在「卡崔娜」風災之後,一些令人恐慌的小道消息,一點一點地流出紐奧良。謠言說有一幫匪徒專門鎖定無助的觀光客,殺人強姦無惡不作。福斯電視台(Fox News,或者說該像某些部落格故意稱它為Faux News,調侃它播的是「假」新聞)發布了一則「警告」,說到「搶劫、強姦、劫車及暴亂」層出不窮,而且有幼童在超級巨蛋球場被性侵,幾星期之後,警方和記者還很努力地想找出這些犯罪案件的受害者。後來警局首長表示,「沒有任何謀殺案的正式記錄。」整起事件幾乎可以確定純粹是謠言。

  謠言和群體恐慌事件,說明了人類似乎有一種普遍的傾向,喜歡模仿別人的行為。想想在一九五○年代晚期風靡全球的呼拉圈狂熱,一九九○年代流行的「豆豆公仔」,或是現今在身上穿洞的熱潮,造成這些熱潮的,都不是理性的行為。在一六三○年代的「鬱金香熱」期間,有個荷蘭人為了買一顆鬱金香的球莖,願意花費的錢可以買一千磅乳酪、兩噸奶油、四噸啤酒、十二頭羊、四頭牛、八隻豬以及其他值錢的東西,包括一只銀杯,幾乎沒有人會說這是類智能的光榮表現。

  還有一個更駭人的例子,可以說明模仿的力量。想想二○○五年十月在巴黎和法國各大城市發生的群眾暴動。十月廿七日,兩名青少年在巴黎郊區躲避警察追逐(他們其實是無辜的),跑進一個變電站被電死。隨後兩週,法國其它城市也都暴發激烈的暴動,從巴黎、里昂、第戎到埃夫勒,像野火燎原似的,到處延燒。幾乎有三千人遭到逮捕。一位參加暴動的十五歲青少年,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的採訪時,說出很奇怪的傳染精神;起初,「兩名青少年被殺是很好的藉口」,但後來就不一樣了,變成「放火燒車很有趣」。

  為什麼人類這麼易於受到群體行為浪潮的影響?在上一章,我們談到社會原子遵循的第一條規則:我們有很大的模式辨認本事,也很能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和世界互動,並從中學習。但我們也設法從別人那裡學習。我們生活在家人和朋友當中,生活在同事、鄰居之間,生活在電視、報紙和網路提供的大量訊息與意見之中。不像真空中的原子那樣孤獨過活,我們是埋在一堆人群當中,有點像液體裡的原子,彼此間深深地相互影響。我們的社會「鑲嵌」性,影響了我們的食衣住行,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思想及見解。

  在這一章,我們將探討社會原子的另一項特質,就是當兩個以上的社會原子碰在一起時,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除了適應能力之外,人類行為最顯著的另一項特徵大概就是模仿能力了,出生嬰孩在幾分鐘之內,就會模仿雙親臉部的表情。我們天生就有模仿的直覺,也經常刻意去模仿,因為模仿也是一種策略,有時甚至是我們唯一的策略,可以使用別人已經學會的東西。當然,模仿有時也會導致想像不到或代價很高的失真,因為別人也不一定什麼事都知道得那麼清楚。但總而言之,模仿的驚人影響力,並不神秘費解──科學家發現,模仿常會產生像時鐘一般準確的模式。

【眼見為憑?】

  一九五二年,一些志願者來到費城附近的史瓦摩爾學院的實驗室,參加一項有關人類知覺的研究,社會心理學家艾許有個很簡單的實驗計劃。他拿了兩張大卡片,其中一張畫上一條垂直線,另一張卡片上則有三條類似的垂直線,志願者在看了卡片之後,只要回答另一張卡片上的三條線,長度是不是和只有一條線的卡片上的線一樣長。在三條線當中,艾許讓兩條線的長度與其它線都不一樣,連小孩子都看得出差異來。但是他的袖子裡另有乾坤。

  在這些「志願」者當中,有些並不是真正的志願者,而是艾許的同夥。在實驗過程當中,他安排這些假扮的志願者,先故意大聲說出答案,再讓真正的受試者說出自己的答案,有時,若許要這些同夥故意說出錯誤的答案,看看對真正的實驗對象會有什麼影響。

  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單獨測試的時候,真正的受訪者沒有一個人答案,他們很容易就看出卡片上的線是不一樣長的。但當聽到別人說出同樣的錯誤答案時,他們也會跟著說出錯誤的答案,選擇和多數人同一邊,只是他們在回答的時候會猶豫,不安地微笑,揉揉眼睛並偷偷再瞄卡片一眼,然後放棄自己看到的,和大家站同一條陣線。只要幾個人的口頭說辭,就足以迫使一個人改變自己的獨立判斷,或至少說出並非自己看到的東西。

  我們常常觀察到,人們有「跟著大家走」的傾向。在艾許實驗裡面的某些人,可能平常就相當缺乏自信,在聽到別人的答案之後,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看錯了。不管怎麼解釋,艾許發現的結果令人有些不安:「我們發現,在人類的社會裡,從眾的傾向是如此的強烈,讓一些聰明而善良的年輕人願意把白說成黑,這件事是值得關切的。我們應該思考,我們的教育方式和行為價值判斷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當時美國正處於麥卡錫主義的恐怖時期,到處瀰漫著反共產黨的歇斯底理氣氛,難怪艾許會憂慮教育和行為價值判斷的問題。但我們現在終於明白,這種從眾的傾向,有它更深層的生物根源。

  兩年前,亞特蘭大艾默里大學的神經科學家伯恩斯,領導了一組研究人員,重做艾許的實驗。但這次他們更進一步,利用磁振造影去監控受試對象在面臨同樣的情況時,腦部的活動情形。他們讓志願者看兩組不同物體的立體影像,然後回答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體,還是同一個物體的不同角度。要回答這個問題,受試者需要在腦袋中,重新排列或旋轉物體的影像。

  和艾許的實驗一樣,伯恩斯的團隊也安排一些演員,混在受試者當中,有時會故意講出錯誤的答案。在單獨受試時,受試者的答案都是正確的,但是當有演員介入時,有百分之四十會投降,放棄自己的想法,遵從大多數人的想法。

  更有趣的是,當受試者的看法和大多數人的意見不同時,MRI影像所顯示的腦部活動情形。伯恩斯原本認為,如果受試者是有意識地做出決定,也就是看出正確的圖像,但決定跟隨多數人的意見,那麼在前腦應該會有顯著的活動跡象,因為這個區域通常是掌管計劃和解決問題的。但伯恩斯他們看到的卻不是這種情況;當受試者決定違反自己的看法,遵守多數意見時,腦內活動最劇烈的地方是右腦頂內溝,這個區域是負責空間辨識和知覺的。這表示個體在深思熟慮之後,不但決定遵循多數人的意見,還真的連看法都不一樣了。別人的說法,確實影響了受試者看到的東西。

  這些實驗結果顯示,模仿行為的根源,在某些情境中是非常古老的,很像是一種自動、無意識的本能,一開始就內建在我們的生物組織上。我們或許可以稱此為「深層」模仿,田為它有很深的心理根源,反映出我們的演化歷史。但是有一種比較淺層的模仿,根據我們有意識的策略,因而對行為可能更可能有影響力。亞里斯多德在很久以前就說過:「人之所以強過低等動物,就因為他是世界上最會模仿的生物。」我們是很好的適應者;而我們最常適應的對象,就是別人。

【像企鵝般思考】

  生活在極地的企鵝群,每天都面臨同樣的難題。它們靠冰層底下海水裡的魚兒為生,但是海裡殺機四伏,因此企鵝都很小心,在沒有確定安全之前,盡量不下水。這使事情變得有點麻煩;如果水下有隻殺人鯨,站在冰上的企鵝是沒辦法知道的。唯一的辦法是跳進水裡試試看,或耐心等待別的冒失鬼等得不耐煩了,率先跳入海裡。因此每天早上,企鵝群都在玩一種類似「殺人鯨輪盤」的等待遊戲。它們等待好幾個小時,直到最後有些企鵝忍不住,鋌而走險跳入海裡,跟著大家都會紛紛下水。全體企鵝不是飽餐一頓,就是成為掠食者的美食。(有些企鵝在設法打開僵局時,偶爾還會相當不客氣地推擠一下同伴。)

  我們通常覺得是自己在做決定,但我們事實上有點像企鵝——缺乏資訊的時候,我們會觀察別人,盡量蒐集片段的資料。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找餐館吃飯,我們常會選一家高朋滿座的餐館,而不會進一家空蕩蕩的,我們認為客人這麼多一定有它的道理;銀行想開個分行,一定會開在已經有很多銀行設分行的地區。商業分析師都知道,小公司常會抄襲大公司的措施;如果一個像「英特爾」這樣的領導公司,投資某項全新的晶片製造技術,很多公司都會跟進,他們會猜想,擁有這麼多資源的英特爾,一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模仿可以是個正當的策略,對個體和團體都有幫助。它是一種「社會學習」,透過和其他人的互動來學習,而不是單獨學習;這使我們在很多情況下,變得比自己獨力應付狀況時更聰明些。我們的模仿本能這麼深厚,如果你看到二十個人凝視著天空,很難不跟著他們一起抬頭望。不過,社會模仿儘管有蒐集資訊的好處,也經常把大家帶離正軌。

  在二○○二年十月,華盛頓特區出現一位行蹤飄忽的槍手,毫無預警地到處開槍殺人。十月三日,殺手在十五小時之內,槍擊了五次,槍殺了一位正在除草的庭園設計師,一位正在加油的計程車司機,一位在公園長凳上看書的女人,還有其他幾個人。警察接到的通報裡,有兩次有人提到在兇案現場附近,看見一輛可疑的白色小貨車,於是他們到處設下路障,攔查顏色相符的廂型車和小貨車,報紙、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也都一再重述這則小貨車的消息,不久之後,人人都「知道」兇手開著什麼樣子的汽車。事情就這樣過了兩週,兇手一直逍遙法外。

  但是不久,警察偶然間得到另外一條線索,查出一輛藍色雪佛蘭轎車的車牌,登記的車主就在嫌疑犯名單上。令人驚訝而有點難堪的是,他們發現好幾次在命案現場附近,這輛藍色轎車就在警車旁沒多遠,但因為它不是白色小貨車,每次都輕易地離開。在公布這輛可疑的藍色轎車消息之後的幾小時內,就有機警的民眾通報,結果警方在馬里蘭州高速公路旁的休息站,逮捕到四十一歲的穆罕默德和十七歲的馬爾沃。

  問題很明顯。模仿並不會產生任何新資訊,它只是擴大了一點點舊資訊可以帶來的效果,不管資訊是真是假。一九九五年,有兩位管理理論書籍的作者,崔西和魏斯瑪,出版了一本書《市場領導者的鐵律》,他們到書店裡(尤其是那些會影響《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的書店),自掏腰包買了五萬本自己的書。其實這本書的書評只是泛泛而已,但卻馬上進入排行榜,之後還吸引了足夠的買氣,使它留在排行榜上一段時間。

  這些例子說明了,人只要受到另一個人影響,就有可能產生意外的發展。我們可能是遵循一種社會本能,是在盲目地模仿,也可能是策略性地模仿,因為認為別人知道得比我們多。我們在後面很快就會提到,在另外的情況下,別人的行動甚至會強迫我們加入,這時候,模仿顯然成為最好的策略。

  然而,不管模仿的起源是什麼,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在人類社會的因果之間,很難找到關連,因為少數幾人的行動很快就會傳遞到很多人的世界裡去。這就是為何社會科學難以跨越「敘事」,去進一步找出事件更深層、「類似法則」的解釋的原因之一。當然,模仿並不是因果之間的真正橋樑,它只是看起來像。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模式,而不是放在人身上,就不難對模仿的運作有更清楚的認識。

【微妙的連鎖反應】

  絕大部份的經濟理論學家,都企圖徹底忽略人類互相模仿的影響。目前在經濟學家的理論還經常出現一個觀念,叫做「代表性個人」;它是說,如果有某件事發生,例如巴黎的暴動,而你想知道一群人對這件事會有什麼反應,你可以完全忽略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每個人都會留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然後獨自決定要不要加入暴動。依照這種想法,如果有百分之二的人參加暴動,表示這件事有足夠的「情感力」和「影響力」,可以吸引百分之二的人採取行動。這個觀念是這樣的,你可以把群眾想成具有某種「性格」,可反映出組成成員的平均特質。這種思考方式很清楚地暗示,事件的後果和觸發它的原因是成比例的;微小的原因永遠不會造成巨大的衝擊。

  如果你要使自己理論裡的數學可以用很簡潔的方程式來推導,而且給人一種確定的錯覺,那個「代表性個人」的觀念是很了不起的;但若是你想要解釋真實的世界,這個想法就不行了,因為它忽略了像那個覺得「放火燒車很有趣」的男孩那樣的人。這個觀念所錯過的是,讓暴動開始形成的事件,不一定也是使暴動繼續下去的事件,或決定最後規模的事件。第一個開始暴動的人,可能是自己決定的,但有一百人開始在街上砸東西之後,第一百零一個決定參加的人,動機就完全不同了。當你認識的每個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時,加入他們就沒有那麼困難了。

  很多犯罪事件的發生,似乎也循著同樣的模式。例如在十年前出現了一件很重要的研究,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格雷瑟和申克曼發現,不同地方、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區域的犯罪率高低,不能僅用當地經濟條件的不同來解釋。因為犯罪率隨地域不同之差異性,比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性大得多了。但是如果假設,在犯罪率比較高的地區,比較容易引誘其它人犯罪,就能解釋犯罪率的變異。他們還發現,一些輕微的罪行,如偷東西或偷車,特別有引誘犯罪的效果,比較嚴重的犯罪像強姦、潛入住宅和搶劫,引誘的力量就小很多;至於縱火和謀殺這類重罪,引誘犯罪的力量最小。

  一九七八年,史丹福大學的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首度提出一個很聰明的方法來分析這類情況。受到謝林用「原子物理」方法研究社會科學的啟發,格蘭諾維特試著把事情簡化到最根本的狀態。

  以社會暴動為例,大部份的人都不會無緣無故引起暴動,但格蘭諾維特認為,我們也許會在適當的時機加入暴動,譬如我們受到足夠「推力」的情況下。換句話說,我們都有某個「門檻」,決定自己要不要加入暴動。如果街上已經有十個人在騷動,有人就可能會加入。但有的人比較沉得住氣,可能要有六十或七十個人在騷動了,才會加入。某個人的門檻標準,和很多事情有關,例如人格特質或面臨處罰的威脅等等;有些人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投入一場暴動,但另外有些人可能一觸即發。

  從邏輯的角度來說,面對任何特定的情況,每個人都會有某個門檻值,只是這個門檻值很難實際明訂。按照格蘭諾維特的說法,門檻反映出「個體感受到做特定一件事會得到的效益超過成本」的那個臨界點。但重點是,成本與效益孰高孰低,不但與個人的偏好有關,還要取決於其他人在做什麼,以及有多少人在做同一件事。這時候,門檻值的存在,僅反映出人際相互影響力的大小,這使得群體的行為極難預測。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有一百人,每個人對加入一場暴動的門檻值分別從「0」到「99」;某人的門檻值是「0」,有個人是「1」,有個人是「2」,依此類推。在這種情況下,大型暴動是無可避免的。那個門檻值為「0」的「根源」人物,隨時一觸即發,接著門檻值為「1」的人就加入行列,暴動的情勢就逐漸升高,最後連「高門檻」的人也遭到波及。

  但要請大家注意成員之間門檻值的微妙連鎖關係。若是把門檻值為「1」的那個人移開,當第一個人開始鼓噪、動手時,其他的人只會觀望。如果沒有第二個人加入暴動,就沒有後續的連鎖反應了,因此,其中某個人的性格稍微改變一點,就會對全體產生很大的改變。然而,就像格蘭諾維特指出的,敘事型的解釋,會漏失掉這種微妙的細節,而錯把結果歸因到群眾的整體「特質」;前一種情況可能敘述成「一群激進份子引發了群眾暴動」,而後者可能變成「一個神經錯亂的搗蛋份子砸毀櫥窗,但很多守法公民在一旁冷眼旁觀。」

  不管是社會暴動,還是房地產市場的蕭條,或是董事會上的投票表決行為,都沒有簡單的研究方法。由於很多微小的細節牽涉其中,要做出準確的預測,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群眾裡一個很小的差別,譬如幾個關鍵人物在或不在,就會造成只有幾面櫥窗砸毀或整條街起火燃燒的差別;投票的結果有時候可能全視投票順序而定(有趣但可能明智的是,美國海軍法庭的審判官是按軍階的相反次序來投票的,目的是使模仿行為的影響降到最小)。【以上截錄自P.129~P.144】


呃,不知道是不是本人過於魯鈍的關係,就算看完全書,我還是找不出掌握群眾行為模式之謎(舉雙手投降),即便如此,終究有掌握到某些以前有留意但不曾仔細深思過的必然法則。

好了,我先來把章節放上吧。


【第一章】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
鑽石之所以亮晶晶,並不是組成鑽石的碳原子都亮晶晶的,而是因為碳原子的特殊排列方式。個體單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構模式。人也一樣。

【第二章】為什麼個人的行為無法預測
人是「忘恩負義的兩足動物」,如果他的生活都被事先安排得好好的,他也會想立刻去破壞它,只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

【第三章】我們是摩登原始人
理不理性都沒什麼關係,因為除了理性之外,我們還可以靠著其它方式來做決策,而且和靠著理性所做的決策選擇一樣好,甚至更好。

【第四章】洞悉市場的走向
根據適應性原則設計出來的市場模型,現在已成為非常有用的工具,不但可以拿來預測市場,還可以預測不尋常的狀況下,市場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五章】企鵝法則
我們事實上有點像企鵝;缺乏資訊的時候,我們會觀察別人,盡量蒐集片段的資料,模仿是一種「社會學習」,使我們在很多情況下變得更聰明。

【第六章】合作是上策
賽局理論推則,在這種情況下,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會合作;然而,有各種類似的情況下,人們確實會經常合作。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第七章】為何人喜歡劃分敵我?
我們很多人好像以一種情緒的方式來過濾事實,以便保護並支持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團體。這項本能從何而來?

【第八章】為什麼有錢人會越來越有錢?
拿一張只有○‧一毫米厚的薄紙,假設你可以把這張紙對摺廿五次,每次對摺後厚度都加倍,最後的厚度會是多少?

【第九章】未來是可預期的
誰說我們束手無策,非要受制於非預期的後果不可?我們現在有機會做得比以前更好。


前三章其實是一整個枯燥乏味(苦笑),但仍不乏引人注目的觀點論述,例如,波士尼亞內戰中的塞爾維亞人為何能一夕之間產生驟烈轉變,手刃曾經共同成長、分享彼此歡笑與悲傷的鄰人朋友們,如此這般種種非我族類皆株殺的事件一再於全球各地重覆上演,原本單純被視為心理學上的狂妄行為與人性道德上的暇疪弱點,是否還有其它的可能性能夠再進一步的提出解釋?布侃南隨即使用了「幽靈塞車」這樣一個很容易想通的現象來做說明。

……任何有駕駛經驗的人,都碰過在高速公路上毫無理由的塞車情況。你跟著前面的小烏龜,在車陣裡慢慢爬行了三十分鐘,拚命睜大眼睛想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一路上完全沒有交通事故的跡象,沒有車拋錨,也沒有道路養護施工。沒多久,擁擠的狀況忽然就消失了,車子又恢復原先的速度。英美交通專家稱這種現象為「幽靈塞車」;若道路上車輛過多,往往會自然發生,這是一種和車多有關的基本「模式」。……車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時,終會到達一個臨界點,使我們的反射行為再也無法處理……沒有人喜歡塞車,但是幽靈塞車卻每天在世界各地上演,沒有人能指出到底是那位駕駛的舉動引發了交通壅塞。……模式是從騷動和混亂當中自然發生的,發生之後會自行獲得該有的能量和力道。

看出重點了嗎?重點不在人,因人性太複雜太獨特、以至於難以預測,不過一旦群眾聚集了,邏輯模式便會跟著出現,即使組成的個體元素是難以預測的人類,但模式的發生卻簡化到足以預測動向。這是人性詭譎之處,也是社會「鑲嵌」的悲哀(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相互影響,從而決定如何看待我們自己、看待周遭環境,以及我們跟環境中的人事物的關係),布侃南指出,看似做出決定的是個人,實際上,若探究更深層的意識行為,那是生存的一種基本特質與本能所導論而出的決定,如同模仿,都是基因中古老且難以抹滅的習性與慣性。

接著,布侃南想到那兒、談到那兒,他談到了紐約市重要景點「時報廣場」波折不斷的振興過程,他談到報社舉辦的數字猜猜看之賽局遊戲(註*),也談到所羅門兄弟這樣一支金融夢幻團隊如何於最高淨值處跌入損失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地獄深淵中,以及簡單的一個艾法洛酒吧模型概念為何足以看出金融股市大幅震盪的道理,再進一步提出人類天性中的惠他行為來自於演化機制,同樣的,敵我分明的畸形作法也發展自演化機制行為,以及接下來的不論是資本國家或共產國家、皆有富者越富的社會趨勢……

《隱藏的邏輯》到底要算什麼類型的書?嗯,其實它是--經濟書,夠怪吧(笑)?若你是依我上面截錄的文章段落來猜的話。沒錯沒錯,在還沒接觸這塊書系前,我也一直窄義地認為「經濟=收支」,實際上,經濟學包涵了太多面相,研究人類行為的社會科學才是其中重要的領域項目之一。而因為這一門科學出現太過頻繁的錯誤經濟預測,以至於學者們提出人類世界沒有法則可言的暗示,卻進而促成布侃南決定書寫《隱藏的邏輯》、提出反駁,說明重點不在於人,而是要回歸到「模式」,我們才有可能預測到正確的波動走向。

更有意思的,這還是本解答結辯書!想通這一點,這書就差不多理解個七八分了,只是,最大的疑惑還是在--我掌握不到群眾行為模式之謎到底是什麼啦!囧rz

最後,以布侃南此句評論做為推薦文之句點--物理學和化學也許稱得上是「硬」科學,然而人的科學實際上是「更硬」的科學,而不是「軟」科學。呼,有意思。


註*:【數字猜猜看之賽局遊戲】為芝加哥大學的泰勒所設計,由0到100當中挑出一個整數,若挑選的數字最接近所有數字平均值的三分之二,就是優勝者。
若其他人選的數字是隨機分布在0到100之間的數字,整體平均值會是50,那麼33將是個適當的數字(50的三分之二),但如果所有人全和自己想的一樣,都是選擇33,這時平均值不是50,而是33,那麼該挑22(33的三分之二),但若別人還是這麼想,平均值變成22,這樣該選15,然後挑選數值將越來越小,直到0出現為止。而此次遊戲的最佳解答為0,最後結果的平均數卻是18.9,優勝者為挑選13者。
布侃南藉此來告訴讀者,大家選擇數字的理由千奇百怪,屬於理性一族的賽局理論其實不足以看穿人類真正心思,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每天都會碰到類似於泰勒賽局的競爭情況,光靠推理和邏輯根本應付不了真實世界,最終仍必需回歸到「模式」。

迷離錯亂的人生舞步──夜市《小說》


小說名:夜市
小說家:恆川光太郎(恒川光太郎)
譯 者:高詹燦
※原文版2005年·角川書店於2008年4月授權皇冠中文化※


看完很讓人頭大的科普書刊後,被歸類為恐怖類型小說的《夜市》就如同餐後甜點般地溫潤柔和又可口、且毫無凝滯感,劇情淺顯卻不薄弱,也無須反覆推敲琢磨字裡行間的訊息,因就連作者本身在結尾上都說了,「這並非成長蛻變的故事。一切都沒有結束,也沒有變化。古道仍然縱橫交錯。選擇其一,便無法見到其它景致。我是個永遠迷路的孩子,孤零零地行走。不只是我,每個人也都身處在這漫無邊際的迷宮中。」


與其說是恐怖類型,不如說是奇幻科幻各半之小說,劇情如夢一般迷離、如影一般朦朧,【夜市】很好,但【風之古道】給人的印象較為深刻,皆闡述著類似於「人生舞步一個踏錯,回頭已是百年身」的劇情意涵,【夜市】自願,而【風之古道】無心,卻終究都為自己人生渲染上一絲無能為力的麻木感。

恆川光太郎構築而出的幻想世界十分樸素與古意盎然,《夜市》小說一分為二,一是迷離奇幻的夜市,另一為幽玄獨特之古道,兩者皆設下遊戲規則,如進入夜市就不能空手而回與古道有其固定出入口之類的章規,如此的設定卻讓兩個故事的主角們分別陷入絕境。雖然劇情寫來沒有異常淒冷陰森,設身處地的思索過後,仍舊不禁想狠狠打個噴啑、好去除寒氣,除此之外,我還是覺得故事相當地溫潤柔和。

儘管Akino曾提過,恆光其它作品並不理想,不過我還是挺想試它一試。


【書背文案】
為了獲得『打棒球的天分』,你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

泉一直對同學裕司感到好奇,明明是學校裡的棒球明星,卻總是顯得鬱鬱寡歡、滿腹心事。而謎樣的裕司今天竟然會主動邀她:『要不要去夜市?』兩人前往海邊的森林,沒想到幽靜、人煙罕至的林蔭深處,真的有一個奇妙的夜市!披著和服的狸貓與死屍穿梭而行,妖怪販售著長劍、棺材、人頭等各式各樣的詭異商品……這裡根本不是人類該來的地方!泉開始納悶,裕司為何要邀請自己同行?

原來這是只有有緣人才得以造訪的妖怪夜市,小時候曾經誤入夜市的裕司,在這裡買到了『打棒球的天分』,但付出的代價卻令他懊悔至今。於是今夜,當蝙蝠預告夜市即將舉行,裕司決定帶泉一同前來,重新進行一項重要的交易……

2008-05-09

動物園世界的真實面貌──動物飼育週記《漫畫》


漫畫名:動物飼育週記(ZOOKEEPER)
漫畫家:青木幸子
集 數:一集未完
譯 者:彭春美
※原文版2006年~·講談社於2008年5月起授權尖端中文化※


啊啊──讚讚讚,終於等到此部作品中文化(興奮地滾來滾去)!果然不負我的期望,是套畫風上等、劇作有內容、整體高水準的好看漫畫!五集、五集,尖端趕快出版後續啦XD(敲碗)!


自從《野性之聲》問市後,陸陸續續都有見到日本出版社推出相關題材的漫畫,主角皆是具有能與動物溝通的異能,但絕大多數流於浮面、誇張且熱血化,劇情單薄而無新意,表現不儘理想,當這類型作品受限於舊有創作框架並走入死胡同而不再得到好評之時,將「現實」與「奇想」做了一次完美結合、並引領邁入創作新境界的青木幸子讓我們看到另一種可能!

《動物飼育週記》的「現實」在於它真實呈現出動物園存在的矛盾與吊詭性,漫畫能夠如此表達是相當難能可貴,劇作整個核心價值全在第一單元中就被飼育員楠野給點出來了,「動物園是為了什麼而存在的呢?這些既不是寵物也不是家畜的動物們……」熊田園長隨後說了他的看法,「人類定期性地到動物園去,也是想要記起自己原本也是動物的現實。」唔,老實說,我沒想那麼多(猶豫狀),唯一很清楚的一點,我不愛去動物園,主因是看見被禁閉於四方牢寵裡的動物只會讓我感到無限窒息。

而「奇想」在於主人翁楠野香也擁有一雙能辨識溫度的雙眼,必要的話,她甚至能看出人類身體內部隨著心思而改變的真實狀態,目前看來,楠野唯一感到困擾的只有眼睛負荷量過重並引發頭痛毛病。

第一集介紹了三種動物--黑猩猩、無尾熊與鱷魚,基本上對白超多的漫畫多半都很吃虧,不過青木幸子在動物習性與特性方面談得十分深入又淺顯易懂,像這樣寓教於樂的好作品,即使比一般漫畫需投入更多的閱讀時間成本,也絲毫不覺得浪費!

妙不可言的傑作小品--死神的精確度《小說》


小說名:死神的精確度(死神の精度)
小說家:伊坂幸太郎
譯 者:葉帆
※原文小說2005年‧文藝春秋於2006年12月授權獨步中文化※


我們死神其實跟自殺、病死毫無關聯,這點其實是世人對我們的誤解。舉例來說:「無意間被車子輾過」、「被突如其來的瘋子刺殺」、甚至「火山爆發造成房屋崩塌」等等事故造成的死亡,的確出自於我們死神之手,不過,除此之外的死亡事件則與我們無關。所以因疾病惡化,或因自身犯罪所招致的極刑,還有沉淪於債務地獄而痛苦自殺等等,都與「死神」無關。人類經常使用「被病魔纏身」之類的修辭法,而這總是令我們產生「別拿那些事和我們相提並論」的憤慨。【By~P.170】

這部死神小說真有夠歡樂的~(噴笑)!不見陰鬱蕭瑟之氣、反而散發無厘頭的爽朗調子,作者伊坂零負擔的推理情節,主角千葉一整個直球思考狀態,讓全書構成精彩、劇情簡潔扼要。書雖厚,完食速度倒是快得驚人,總算在接連著數本僅看幾十頁便放棄繼續的這一小段閱讀倦怠期,靠著《死神的精確度》給克服過來了。想想,其實還滿佩服沒日沒夜、閱讀毫不間斷的小說迷,像我就沒辦法一直、一直地閱讀有劇情的小說,中途若沒有來上一本人文科普書籍抒緩心情,想逃開看故事的沉重壓力只會無限累積@_@。


本書為六則短篇小說集結成冊,死神千葉為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伊坂在第一單元中已拼湊出死神千葉的整體印象,「少根筋、我形我素、有他在的場所必然是雨天、喜愛各式各樣的音樂&一得空便鑽進唱片行試聽區、沒戴手套直接觸摸人類會令對方折壽與昏厥……」,在獲取情報部的片面訊息後,調查組的千葉將對調查對象進行為期七天的接觸與評估,探聽調查對象對於死亡的見解,一旦向上級呈上「認可」或「放行」的報告,作業即告完成,而「認可」的苦主也將會在第八天死亡。

整體來說,劇情四平八穩,沒有太大的意外性,不過就因千葉的存在反而橫生變數,讓詭計在設定上顯得格外亮眼,伊坂厲害的就在於千葉在這六則短篇小說中都有派上用場,而不僅僅下凡現個身說說話,帶出主角和任他們發展主線,搞定形式作業、再走人是也的跑跑龍套而已,這也讓書名的「精確度」產生了有趣的發酵作用。

【死神的精確度】位於電機大廠客訴部上班的藤木一惠,長相不僅不出色,還是個垂頭喪氣的陰沉女子,千葉偽裝為弄髒藤木服飾的冒失路人,並順利與藤木建立七日交情,進而傾聽藤木的訴苦,關於一個要她不斷說話、甚至唱歌給他聽、最後硬是要拉她進卡拉OK店的怪異澳客;【死神與藤田】黑道份子藤田為了獲知仇家的下落,命令小弟阿久津將千葉拐來藏身之地,交換條件便是讓千葉暫住此地;【暴風雪中的死神】千葉的到臨帶來了暴風雪,四天裡,五個房客外加一位工作人員,三人死亡,這回和情報部槓上的千葉,為了爭口氣,非得要將來龍去脈全部還原不可!【戀愛與死神】萩原愛上居住同一棟公寓的古川朝美,無奈古川正遭受到跟蹤狂電話騷擾,而對萩原不假辭色,直到千葉代他出面解釋;【旅途中的死神】先傷了母親又刺殺路人的森岡,逃亡途中挑上千葉的小車,脅迫千葉成為司機,並一路直奔奧入瀨,準備犯下另一起殺人案;【死神VS.老婆婆】理髮店的新田婆婆篤定地指出千葉身份:「你不是人類吧?」接著雲淡風輕的新田婆婆說起自己週遭親友紛紛遭逢意外死亡的事實,連死神千葉都感到不可思議,在接受她的託付後,記起了過往回憶。

千葉其實還滿像是陪著將死之人在死前完成最後遺願的擺渡人,即使冷眼旁觀著苦主的一點點掙扎、一些些迷惘,卻有份說不上來的溫柔情懷。但話又說回來,遇上千葉代表無法善終耶,我最怕死相難看,呃、唔、啊,謝啦,這樣的死神還是別讓我遇上得好。XD

2008-05-02

跨越社會階級的戀愛物語──艾瑪《漫畫》


漫畫名:艾瑪(エマ)
漫畫家:森薰(森薫)
集 數:本傳加番外篇預計十集完
譯 者:黃炳雄+青心
※原文版2002年~2008年·2005年起由エンターブレイン授權角川中文化※


先接觸動畫果然是個敗筆舉動,凡是受過西洋羅曼史長期薰陶的老江湖讀者們,在看見畫面上明明是十八世紀英國人物,但每個人一開口都是怪腔怪調、拘謹到像在狠掐脖子的日文,沒有嘴歪眼斜外加被炸飛的反應才奇怪!即使租書店將本漫畫放在最顯眼之處,手雖癢,每次卻都當做沒看見的遮遮掩掩、聊勝於無的狂抓髮絲地略過身去不理它,如果不是那一天突然在第七集書側下方發現「完結」字樣,我可能會繼續忽略它的存在。而儘管動畫奇怪無比,漫畫倒是相當好看!不過事後查詢發現後頭還有番外篇三部曲,心裡頭有給它小小的哭笑不得。


ㄟ,該怎麼說,故事安排雖然老掉牙,但劇情舖陳步調卻極為明快,該有的轉折與爆點全安排得恰到好處,不僅僅是細節相當考究,十八世紀英國面向的呈現與社會現象,森薰皆有帶出一二,闊步其中好似能夠感受到當代古典優雅氛圍,神韻掌握得極好,就極少有外國背景的日本漫畫來說,算是相當難得的高品質作品。

也因為難得出現這類作品,即使上流社會的富家子弟與平民女子相戀題材在外曼裡已用到乏味,但放到漫畫裡,森薰規規矩矩的正統英式風格還是頗受歡迎。題外話,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推理偏好維多利亞時代,外曼則偏好攝政年代,主因可能是維多利亞時代恰巧碰上工業革命的驟烈變化與法國大革命的衝擊影響,那個年代太不安定,也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安慰、一份取巧,反正外曼會設定真實年代的多會提早到十八世紀初(或更早),所以,看到森薰設定在十八世紀末,我也有小小驚訝就是了。

話又說回來,「十九世紀末,英國--倫敦,因工業革命導致變化與革新的時代,然而,古老的生活習慣與社會階級仍舊根深蒂固。」就覺得第一集序語那裡怪怪的,十九世紀末的倫敦應當不是如此光景(唉,是怎樣我自己也不太明白),而如果依據第八集的首屆萬國博覽會舉辦年代來推算,故事背景應當是十八世紀末,結果後面不知是不是口誤,又說了好幾回十九世紀末……囧rz(這篇單元描述1851年開幕展出的首屆水晶宮萬國博覽會的登場實況,主角為凱莉與道格,當年凱莉十九歲,約莫五十歲時聘僱艾瑪為其雜役女僕,五年後艾瑪與威廉相遇,這麼一推算,便可得知背景年代)

前往拜訪昔日恩師的威廉瓊斯,對恩師凱莉的美麗女僕、艾瑪一見鍾情,並展開含蓄的追求,放入感情後的艾瑪在前往威廉居所,察覺兩人身份落差過大,威廉出身於沒有爵位但身屬上流社會一員的仕紳富貴人家,威廉父親對他的期望是他能擔起瓊斯當家身份與尋求門當戶對的有力姻家,再加上夫人凱莉的過世,艾瑪不得不做出離開倫敦的決定……

唔,那個年代啊,看似奢華富麗、浪漫慵懶,實際上,社交界暗潮洶湧、工於心計、容不得醜聞,說白一點,威廉瓊斯與艾瑪倆人犯下的是雙重罪狀,要重返社交圈不是不可能的事,但相當困難,形勢比起威廉他爸媽、李察和奧蕾莉亞更加艱難,或許讀者會心想,大不了不參與社交圈活動嘛,但很不幸的,雖然當時社交圈活動從事的是「特殊炫耀性消費生活」,不過,男仕們從中交換貴族之間的領地情報,女仕們則從中覓得締結良好姻緣的機會,社交網絡因而十分緊密、虛榮且脆弱。這時就可以換另外一個方式,改由外地社交圈著手,等到倫敦淡忘掉醜聞後,外地社交圈又培養出一定人氣,便能再度進入倫敦。像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堆砌後卻是讓劇情份量具體化的不可或缺功臣,森薰都有考量到耶,很好很好,有做功課的漫畫果然比較好看!

還剩兩集,今年應該出得完吧?角川請加油!XD

闊海浮沉的人間風景──看守者之眼《小說》


小說名:看守者之眼(看守眼)
小說家:橫山秀夫(横山秀夫)
譯 者:郭清華
※原文版2004年‧於2008年4月由新潮社授權皇冠中文化※


一直都覺得,若過於聚焦橫山秀夫描寫於劇情其中的險惡與偏執,反而會忽略他作品裡灰得很有意思的那一部份。其實橫山大叔作品在保有強度同時也具有延伸性,這麼說好了,換成勸世書角度來看橫山大叔作品,似乎並不相互衝突,儘管讀者是含淚笑看書中人世間種種荒謬現象,但因緣具足者,即使是很灰的文字,也會成為開啟內心枷鎖的敲門磚,而非禁閉住人心的迷宮困境,這個,便是橫山大叔的延伸性特色。

橫山大叔作品裡,一發不可收拾的往往是百般折騰又總會令人重蹈覆轍的「執念」,寫來尖銳、讀來可悲,當看著書中人物遭遇,自然而然地會檢視心中那把尺的刻度是否仍舊明顯和褪色與否,這樣的警惕效果說來還真嚇人。一般而言,社會派推理小說應當陪同讀者檢討著社會結構問題,橫山大叔卻是讓我們自己來審視自身良知,其實這股判斷力說來很虛無,年紀越增長,也就越易於察覺這種跡象--人生成功鐵律不在於對錯而是選項,心中的「看守眼」所該取決的價值觀究竟為何,也就格外值得玩味了。

本書為六部短篇小說集結成冊,【看守者之眼】描述夢想著擔任刑警卻即將以看守所管理員一職辦理退休的近藤,看穿一宗無屍殺人案的犯案技倆而展開跟監行動【自傳】以影子作家身份幫退休老人們撰寫自傳的只野,在訪談過程中親耳聽見企業家透露了「我殺死我心愛的女人。」之後便不再多談此事,幾近妄想的混亂猜測讓只野不顧後果的立即採取行動【口頭禪】家事裁決所的調停員關根,最新接獲的訴請離婚案件當事人曾是欺凌女兒的女同學,不堪的往事也隨著處處刁難的行為再度浮上檯面【凌晨五點的入侵者】縣警網頁遭到駭客入侵,氣急敗壞的網站負責人立原四處忙著善後,唯一的線索僅有四行法文【安靜的日子】地方報編輯高梨,因誤堪一則過時新聞,而被迫捲入一椿殺人命案中,從而察覺其中的蹊蹺處【祕書課的男人】原本備受縣長信賴的秘書課倉內,接連兩回被縣長封殺出局,不安的倉內思索著自己究竟何處失職,曾有過縣民投書而縣長反應極為生氣的經驗,令倉內不得不懷疑是否又是內部人員的作為……

《看守者之眼》寫作風格雖不花俏卻有著拳拳到肉的勁道,讚!不過,橫山大叔作品最好看的還是《臨場》啦!囧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