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7

這是最光明的年代、也是最黑暗的世代--20世紀少年《漫畫》


漫畫名:20世紀少年+21世紀少年
漫畫家:浦澤直樹(浦沢直樹)
集 數:22集+上下集完
譯 者:磊正傑
※原文版2000年1月~2007年9月‧由小學館於2000年7月~2008年1月授權東立中文化※


《20世紀少年》是套有趣至極的漫畫,不過我無法不從頭到尾冷眼旁觀劇情的發展。浦澤直樹的技巧高超、構圖一流、編劇上乘,絕對無話可說,可是偏偏他的劇情就是少了一份直達人心的感動;或許是因浦澤直樹的作品本身相當地曖昧與峰迴路轉,當佈局樣樣算計的過於刻意,在穿透那些彷彿會令人失去重力的層層黑霧後,逐漸發現劇情缺少讓人餘韻猶存的回味感,便只能站在景框之外,看著景框內的世界在演戲而顯得毫不真實。

延續自《怪物》的課題,《20世紀少年》考驗的仍舊是主角記憶從重現到聯結的過程,前者關鍵在於名字、後者則是臉孔。浦澤直樹將故事章節分割成現在(1997~2000年)、過去(1970~1973年)、未來(2014年)、未來的未來(朋友曆元年~3年)、以及過去與未來時空的裂縫,劇情彼此之間相互交疊融合而不會格格不入。故事看似龐大複雜卻又條理分明的這點非常厲害,然而《20世紀少年》在進入「未來的未來」章節便有明顯疲軟的跡象,而且某些劇情的舖陳也有不明就裡之嫌,「過去與未來時空的裂縫」的這一區塊在後來幾乎是成了處置斷頭劇情或無用人物的最終手段;事實上,這部作品可以再更適度地濃縮與精簡也應當不減它的精彩度,不過就掩蓋瑕疪這部份很高明的處理方式,浦澤直樹倒是很有他個人獨特的一套方法,也因此,乍看之下,整套漫畫確實會給人一種很明快果斷又緊湊的錯覺感,而它才是我對浦澤直樹最感到佩服之處。

至於《20世紀少年》可以探討的幾乎確定是連鎖與一次性的心理層面物質,我們倒是不必去探究一個成年人為何會把童年時期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給付諸執行的可笑之舉,想想看,那個成年人不曾有過荒唐行徑?差別只在我們沒搞得如此轟轟烈烈罷了。

《20世紀少年》依循奧姆真理教發展模式,並重現希特勒現象,反映出的最大面相來自於不論那一世代的人們都普遍有著陷溺於虛無的心靈,而這種崩解狀況在現今尤其嚴重,主因在新世代人們一切知識的獲得過於速成、甚至並非親身經歷,以致於感情缺乏並鈍化,造成個人雖有自我意志卻能輕易遵從權威的判斷與帶領。

所以,毫無意外的,「朋友」能夠藉由如麻原彰晃的飄浮超能力、取得信眾的信任,接下來則仿效希特勒的手法,以簡單的手勢與口號、集中信眾的注意力,賢知的預言之書、加強了信眾的感情投入度,絕交般的恐怖暗殺、提高信眾恐懼與服從的強度,而突顯彼此不同、來鼓吹出信眾的優越心;經由反覆催眠,讓原本心靈貧乏的聽者忽略話中的邏輯,盲從附合的行為,解除本該控制的理性,進而讓「朋友」栽植思想、徹底操縱,信眾們相信了「朋友」將是唯一救世主,成了可被驅使可被煸動、如納粹的狂熱份子。因而當2000年12月31日的末日來臨時,「朋友」登高一呼、宣揚「這是場必要的正義之戰」,明明是片面的殺戮行為,參與的信眾卻能在控制台即時撥送觀看之下,對著陌生同胞的垂死掙扎、狂笑不止。

當整個世界陷入狂人與追隨者的掌控,又或者說,處在二十一世紀種種價值皆被一一拆毀的世代中,人們如何自救?浦澤直樹從一開始便安排了音樂與閱讀(漫畫)兩項伏筆。最好的時光、往往是喚不回的時光(反之則不然),但人們可以看看過去、遙想未來,在自省中建立更宏觀更包容也更和諧的社會--前提是不要讓意識形態先毀了這個世界--,外在的不自由不代表心靈也要被上了枷鎖,浦澤直樹藉由賢知平易近人又安和樂利的自創歌曲,企圖讓思想被囚禁的人們懷想起和平美好的世代,而歌曲是否真有如此大的魔力?或許你可以先來試聽John Lennon的【Imagine】Chris De Burgh的【The Road to Freedom】Michael Jackson的【Heal The World】Simon & Garfunkel的【Sound of Silence】Pink Floyd的【Us and Them】Dire Straits的【Brothers in arms】……等等動人心弦的知名反戰歌曲。

我們心靈渴求的是什麼,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那麼你又怎麼能冀望讓如「朋友」這樣的狂人來為你尋求解答呢?而我們只能祈禱,當明瞭「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世道理,並藉由音樂與閱讀的洗禮,即使自知能力有限,或許在有生之日,我們終究可以追求到一份勇氣與一個答案。

1 則留言:

bluesky 提到...

因為電影快上檔了而應冬陽之邀所寫的付費稿。本來禮貌上是應該等博客來發文後我再張貼,不過博客來那邊作業似乎不是在電影上檔之前發文,偏偏這帖稿子是僅存的餘稿,只好......用了。歹勢呢~囧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