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5

塞車經濟學+停車心理學+動物行為學+人類交通學+……=「馬路學」《書刊》


書刊名:馬路學(Traffic~Why we drive the way we do and what it says about us~)
作 者:范德比爾特(Tom Vanderbilt)
譯 者:饒偉立
※原文版2008版‧於2009年4月授權大塊中文化※


作者本身為撰搞記者,舉凡有關交通的法律條規、研究搜集、實驗報告、數據整合,皆被作者統合彙集於書內,故、《馬路學》可說是本集思廣義的概念性書籍,儘管書內專家對現階段交通亂象的研究在現實生活中是否能派上用場、不得而知,但這是本很有趣的書,個人曾對交通現象有過許多卻又不知從何談起的古怪疑惑,都頗為意外地在書內找到了解答。


對於每天必需靠著汽機車上下班的通勤族而言,會不會有很多現象是看在眼裡,卻從沒想過它也有它的物理特性與模式可供研究探討?好比塞車這檔子事,它牽涉到了人性問題,如同作者所點出的,一旦上路,我們全都是非理性的自私通勤者,以台北公車專用道為例,事實上國外研究認為,公車專用道的開闢並不會讓公車更為順暢,反而在上下班時間造成專用道更加壅塞,但對於我這個機車族而言,管你公車族會不會延遲到上班時間,我可是巴不得公車全擠在一條道路上,也好過必需與你搶車道而行。


……請假設某兩個城市之間有兩條包含兩種路段的道路。A道路在等距於兩個城市的地方,從高速公路路段變成地方道路路段。B道路則在等距於兩個城市的地點,從地方道路變成高速公路。以上AB道路不論交通流量大小,行車時間皆小於一小時。由於兩條路段擁有相同行車時間,因此駕駛人會平均分布在這兩條道路上,所有人的行車時間也都會保持在一個小時的均衡狀態中。
請再假設一座陸橋從AB道路中心點,將兩條路連接起來。原來在A道路高速公路行駛的駕駛人將可走上陸橋,銜接至B道路的高速公路上。但原本在B道路的地方道路路段行駛的駕駛人,卻不會改走陸橋,因為他們前方的路段,已經變成高速公路路段了。

問題在於,假如每個人都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所有駕駛人的行車時間都會變長!這座設計來紓解交通流量的陸橋,反倒讓交通狀況變得更糟。……


這才是人類交通活動的核心問題。我們都是在非合作性網絡中行駛車輛的「自私通勤者」。……

你的出現,會導致其他人的通勤時間變長,而其他人的存在,也會反過頭來增加你的通勤時間。……在經濟學裡,「公共財」指的是多人可共用而不會減損其效用,但擁擠的道路立刻便會變成「無法共享」,這就是葛瑞特哈定所提出的「共有地悲劇」。……

我們或許也可將車輛在交尖峰時段紛紛湧進高速公路的現象稱為「高速公路悲劑」。高速公路上每增加一部車輛,整體交通狀況即會變得更糟,但對單一駕駛人而言,在高速公路上忍受塞車之苦所得到的效益,仍比不開車的代價來得高,而由於每個人都得平均分擔塞車所產生的損失,因此開上高速公路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以上截錄自P.200~P.203‧自私的通勤者】



誠如心理學家丹尼爾吉伯特所言:「你永遠無法適應通勤,因為它完全不可預測。開車上班的人每天都會掉進不同的地獄裡。」有人主張認為,交通燈號的一致性可以幫助交通流量一路順暢到底,事實上,道路交通流量已經過度飽和,即使是控管中心也愛莫能助。又有人主張,道路應該要提高速限,以消化越漸擁擠的車潮,但據研究指出,官方限定一百公里的時速,駕駛人會下意識提高至一百廿公里,當官方限定一百廿公里,駕駛人會再提高至一百四十公里,嚴重的交通事故必然會大幅增加。再有人主張,衛星定位系統可增加即時路況播報,並協尋出更省時的另一替代道路捷徑,然而交通狀況是一種非線性系統,我們無法依據其輸入,可靠地預測其輸出,如同作者所說,「交通世界以某種奇異的吊詭方式,搞得人人暈頭轉向;在這種世界中,太過人性,便會失去人性。」

很不幸的,一旦上路,每一位駕駛者的行為都可能產生小震波,例如綠燈右轉的暫時等候行人通過再行,後方直行車輛若不願意等待、勢必要匯入左方車道,在後面左方車道的車輛一見前方車輛即將插入,可能為了搶秒數而繼續再往左方車道移動,這時受到影響的將會是三線車道而非單一車道。

最有意思的就屬【為什麼越危險的道路越安全】、【從交通看世界】這兩章節了,前者即顛覆又很切合認知中的真實情況,後者則暢談各地的特殊交通節奏。至於騎車開車時常晃神的現象,也在此書中找到原因。


你一定曾突然在方向盤前驚醒,卻記不起來幾分鐘前發生了什麼事。事實上,開車時我們大都就處於這種狀況中,在半夢半醒之間自動調整肌肉運動,腦中也不斷掠過虛實難辨的影像。身處繁忙的交通世界,我們心裡想的多半是即將抵達的目的地,而非當下立足的地點。扭曲歪斜的時間,是交通世界的特徵之一;我們的視線零碎而模糊,轉眼便可瞥見數以百計,甚至數以千計的影像,卻又能在瞬間遺忘所有的影像。
【以上截錄自P.21‧馬路學/從馬路消息到馬路知識】

對大多數人而言,開車是心理學家所謂的「過度習得」行為。……某個行為越是過度習得,它對認知系統所施加的負擔便越小。……不過,認知負何太低也會造成問題。我們會感到無聊。我們會覺得疲憊。我們會陷入公路催眠術的影響。

……即使是在最有利的條件下,人類的注意力仍是一種流動不止且脆弱不堪的事物,非常容易被打斷、扭曲和干擾。一旦超過某個臨界值後,注意力的負荷越大,其表現便越低落。……
【以上截錄自P.96~P.97、P.113‧公路催眠術與失神症】


如此一來,道路風險其實比我們想像中來得高,我們面臨的問題不只是注意力容易流失的自我,還有自認駕駛技術高人一等的蓄意酒醉駕駛者、超速違規者、不當超車者、行車勞累者、分心撥打手機者,甚至是你認為來車有「看到」你、事實上視線內已將你與背景融合成一片的無心駕駛者。因為少數人將「寬容」視為「放縱」的行車許可,以致於對所有駕駛者與行人來說,任何交通安全措施,從來就沒有「安全」兩字可言,作者也就一再呼籲,我們只要上路就必需要有風險意識概念。


……防止車身打滑的關鍵,在於「重量轉移」。發生轉向不足打滑事故時,汽車前輪失去了抓地力。試圖藉由操控方向盤來解決問題,只會令問題益發嚴重。煞車則可將車身重量移至車頭,進而增加前輪的抓地力。相反地,發生轉向過度打滑事故時,汽車後輪的抓地力大減,導致車身不斷由後往前滑出。

處理這種問題的第一個步驟,簡而言之,便是增加轉彎的幅度。因此,與其順著車頭的滑動方向轉動方向盤,你應該順著車尾的打滑方向旋轉方向盤。……

發生問題時,只要多踩一點油門便行了。當然,一般人的本能反應是用力踩下煞車,如此一來,車身重量將會轉移至前輪,當車身開始往前傾斜時,後輪原本即已所剩無幾的抓地力,將會以更快的速度不斷流失。但抓地力正是這時後輪最需要的東西。除此之外,你不能一直順著車尾的打滑方向旋轉方向盤,我們得抗拒自己的直覺反應,只有當你放開方向盤,允許車子隨著重新歸位的方向盤回到原來的位置時,你才能完全取回行車的主控權。

……駕駛人擁有某種系統化且穩定的傾向,其行車方向往往會隨著其視線方向而變化,而這些行為時常發生於駕駛人的意識之外。……當我邊繞著跑道行駛,邊練習如何處理轉向過度打滑問題的同時,我發現假如我不要注視自己即將撞上的橡膠輪胎防撞牆(老實說,這並不容易做到),反倒將視線移至自己想要到達的角落時,的確比較容易矯正車身打滑的現象。
【以上截錄自P.351~P.352‧後記/駕駛訓練課程】


作者的文筆很有條理、詼諧有趣又淺顯易懂,但總覺得全書還可以整理得更加簡潔有力。不過不論如何,《馬路學》確實是本很不錯的科普知識書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