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2

迷亂瘋狂的遊蕩歲月--倒帶人生《書刊》


書刊名:倒帶人生(Stuart: A Life Back Wards)
作 者:亞歷山大‧馬斯特(Alexander Masters)
譯 者:謝瑤玲、羅曉華
※原文版2005年‧於2007年9月授權久周文化中文化※


目前看過寫得最好的一本人物傳記書籍,作者與書寫對象分別位居於社會階層的兩頭,具有高等學經歷、中產階級、代表社會秩序的社工亞歷山大‧馬斯特,以及曾經浪居街頭、憎恨體制、經歷過長期犯罪暴力毒品坐牢等歲月洗禮的史都華‧蕭特。文章中,作者多次透露到訪談再到書寫過程的種種挫折感,關於史都華扭曲倒錯的人生、異常的思想與偏激的作為,亞歷山大不止感到厭煩透頂,甚至數度懷疑史都華的人生是否真具有其整理成書的必要價值,僅因為他是脫離遊民團體的極少數成功案例之一,直到研究案例不再是研究案例,而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即惡毒地希望他去死一死又想要給個憐惜擁抱的「朋友」。

亞歷山大以英國獨特的辛辣文字風格,首先將讀者介紹進入尋常人總是困惑以對且視而不見的遊民世界,並將曾備受世人觀注的「冬憩遊民中心負責人與主任被依放任毒品流通罪名遭到判刑」之新聞做出完整交代,進而書寫出參與救援活動者史都華的短暫錯亂人生。

史都華是隸屬於最底層的「混亂」遊民,雖然僅僅犯過一回偷竊罪,但長時期吸食毒品過量、造成大腦受損的史都華情緒起伏極大,他會突如其來的抓狂、如狂風暴雨般地損毀週遭一切,即使是一般遊民也對他退避三舍。不過問起與史都華接觸的社工們,幾乎沒有人曾對史都華有過畏懼之心,或許是史都華太有自己一套愚蠢至極卻又自有分寸的原則信念,雖然亞歷山大時常希望史都華能閉上他的鳥嘴,別繼續在他耳邊疲勞轟炸。

至於史都華為何會把自己搞成這樣狼狽不堪的狀態,亞歷山大藉著倒帶方式,先是廿九歲,再來廿四歲,接著的廿歲,以及最具關鍵性的十到十二歲,受盡同儕欺負的肢體殘障事實是個觸火點,而肉體侵犯則成了火藥庫,史都華從此跨過那道正常與不正常的人生界線。

固然史都華是全書的靈魂人物,不過作者的特殊視野觀點才是令《倒帶人生》讀來妙趣橫生的最大功臣。亞歷山大採取的是人類學家田野調查手法,一般來說,這種方式效果驚人卻也對自身最具殺傷力,如同P.247的一段對話:

「亞歷山大,那是我的童年。」史都華啐道,拉開書房的書。
曾經是。」我吼回去:「現在是我的了。」

不入戲,要寫出讓讀者有深刻感受的書,難。入戲之後,如何將自我抽離出來而不受影響,更難。總之,是部目前看過寫得最好的一本人物傳記書籍!

另外,關於遊民何以是遊民,亞歷山大有提出幾項看法,是比較值得我們注意到的:

  遊民有好幾種:有一種遊民本來是很正常的,因為太太跟別的男人跑了(或另一個女人,而且還出乎意料的多),一時感到意志消沉。他們的生意可能垮了,他們的女兒死於車禍,或者兩者都有。他們的問題是失去自信;如果頭幾個月有專家幫助他們的話,他們可以在一、兩年之內重回工作崗位,或至少在一個地方長期定居下來。

  露宿街頭的遊民,十個有九個是男人。女人會淪落到街頭多半是因為性、暴力或精神異常等等問題。她們比較能夠面對財務上的失敗或背叛,……也有些人是因為不識字或與社會格格不入,……脫離雙親的年輕人,……則屬第三種遊民,如果他們沒有在半年內找到工作或房間或女朋友,將自己導正過來的話,很可能就會流落街頭。

  轉變的時刻是遊民最神祕的地方之一。一個人在怎麼樣的情況下,會從本來住在屋裡變成住到屋外去呢?他什麼時候從我們這類人變成他們那類人?

  這就是沒有家的感覺嗎?不只是少了屋頂和牆壁而已,而是孤苦無依的感覺?因為這樣,所以幫助遊民的社工才會說,最重要的是他們流落街頭的頭幾個星期內就要與他們接觸嗎?不然他們會開始對遊民團體建立起一種新的歸屬感,因為他們是人,一定要有同伴,一旦他們有了歸屬感,想要將他們拉回起點,拉回我們這邊,就會難上一百倍嗎?



【書背文案】
這種遊民的感覺是潛移默化的。
  我不是遊民,只會露宿街頭三晚以示抗議,然後我就會回家去。不過,儘管如此,我已感受到一股拉力,一種在外的感覺開始形成……我也學到,睡在硬紙箱裡並不會不舒服。事實上,過去幾個月以來,昨晚我第一次睡超過六個小時。我跟史都華說︰「我真不知道你們遊民在抱怨什麼。」
  亞歷山大.馬斯特,一個代表社會秩序的社工,在劍橋遇見了史都華,一個浪居街頭的混亂遊民。史都華憎恨「體制」,是個反社會的問題人物,經歷了犯罪、暴力、酒精與毒品等所有背離常軌的事物。處在截然不同世界的兩個人,竟在相遇後迸出異常熾烈的火花,發展出一段令人動容的特殊情誼。
  不知不覺中,亞歷山大帶領我們進入史都華的真實生活,同時也逐漸改變了我們對遊民與社會制度的刻板看法。亞歷山大更巧妙的以倒述手法,帶領我們回到史都華的童年,發現那個因肌肉萎縮症與性侵而被改變命運的小男孩。透過作者獨特的敘事筆調,史都華種種不幸的遭遇讀來不具一絲感傷或自憐,反倒充滿趣味與衝突,讓人不禁愛上這個複雜瘋狂、卻又極具幽默的英國小人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