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9

超完美銀行搶案--臥底《電影》


電影名稱:Inside Man
導  演:史派克李 (Spike Lee)
編  劇:羅素葛沃茲 (Russell Gewirtz)
製  片:布萊恩葛瑟 (Brian Grazer)
配  樂:泰倫斯布藍察 (Terence Blanchard)
演  員:丹佐華盛頓 (Denzel Washington)、
     茱蒂福斯特 (Jodie Foster)
     克里夫歐文 (Clive Owen)、
     克里斯多夫普拉瑪 (Christopher Plummer)
     Willem Dafoe、Chiwetel Ejiofor、
     Carlos Andrés Gómez、Kim Director
發行年份:2006年


銀行搶案類型電影用個二分法來說、非黑即白吧,要不熱鬧滾滾、安排各個巨星走位,要不就中途擦槍走火、搶匪死於非命,兩者發展看似平行卻有共通點,說來吊詭,它們皆追尋著各自的正義,只是終究沒有能談得更多的地帶,直到看見擅長探討種族議題的史派克李拍攝了《臥底》,他毫無困難的在主流電影中呈現出權勢角力、種族議題、背德與利益至上的種種對峙局面,才察覺到只要面相夠多元,即使舊元素也能拍出新創意!


影片採取穿插回憶的方式進行劇情,一開始,搶匪頭目對著鏡頭與觀眾說了:「我是道頓羅素,目前正在準備一場完美的銀行搶案,因為我辦得到。」超完美銀行搶案隨即展開,四名裝扮成油漆工的搶匪來到了象徵白人權力核心的華爾街某信託銀行行搶,並挾持職員與顧客近五十名人質。道頓一行人首先與霹靂小組對峙,和警察談判專家費雪警探談及條件,接著與政商界關係良好的掮客麥德琳魏特交換利益,中場時間並帶出信託銀行創辦人的過往醜聞。沒錯,這群銀行搶匪仍是銀行搶匪,事態發展卻逐漸悖離警察所預測的方向……

整起銀行搶案之所以能成功,說穿了,就是混淆警察/觀眾掌握的訊息與不按牌理出牌,關鍵處就在「數字」。

《臥底》劇情整個處於一種極度內斂的氛圍中,銀行內部宛如置身於沉靜冰冷的深海裡,外界警察每一次的反應在進入銀行內部,彷彿成了拍打於淺海面上的聲波般、一次比一次遙遠而幅度也越來越小,好似完全干擾不到內部正進行的小小陰謀;另一方面,演員成熟精湛的演技卻又將觀眾的情緒挑逗得極為高昂,這股極冷又極熱的反應毫不牽強地交融在一起,導演、演員、劇本、配樂、攝影、剪接,無一不讓人給予極高評價。而通俗電影之所以沒有流於俗套,在於導演史派克李拍出劇情層次的豐富感,沒有過多的提問,依賴的是觀眾自身對於權勢與種族之間紛爭的認同素養。

好樣的,我被中文片名徹底誤導了啦~囧rz,但也實在無法苛責中文譯名,代理商若再取個更芭樂的片名,就太糟蹋這部從頭到尾絕無冷場的電影傑作!中文片名其實只有貼切到表面劇情而已,Inside Man確實可以解釋成「在屋裡的男人」,但真正的涵義應該是「知情的人」,所以,重點在執行一椿「超完美銀行搶案」嗎?不對、不對,你還沒看到精髓處,請再回去看一遍吧。

HBO目前正播放中,有興趣者,請密切留意節目表時間。^_^



怪奇冒險浪漫協奏曲──黑博物館·彈簧腿傑克《漫畫》


漫畫名:黑博物館·彈簧腿傑克
漫畫家:藤田和日郎
協 力:仁賀克雄、谷川俊太郎
集 數:單行本
※原文版2007年·2008年由講談社授權青文中文化※


前半部改編自英國都市傳說Spring Heeled Jack,後半部則以肅殺外加童趣味十足的英國鵝媽媽童謠編制、並將前半部主要人物延續帶入,故事不具新意,但,這真是本好看到不行的漫畫(笑)!結構性非常完整,畫風成熟至極,再搭配上藤田式的酷帥風格,看完後整個陷在男子的浪漫想望中、且無不帶了點遺憾感──正牌主角沃爾特沒能抱得美人歸──,不過,就因這份遺憾感,反而讓漫畫更增添無限韻味。

其中的四份「黑博物館館報」由仁賀克雄撰寫,結合時事、和改編自關於Spring Heeled Jack無從考究的猜測和耳語,以八卦小報的軼聞方式,傳達出當代倫敦的種種文化面相。讀者即使抽離掉彈簧腿傑克的虛構故事,四份館報仍舊很有看頭,例如英國警察局的設置由來,仁賀克雄簡短談到了倫敦的發跡過程,城市崛起帶來了大量人潮,經濟繁榮的背後卻是讓霧都成為龍蛇混雜、暴力滋生的溫床,英國政府為因應與日俱增的犯罪事件,採取警政雙首長制,並將民間審判官納入政府管理,從此之後,蘇格蘭場就成了英國負責治安的警政代名詞(啊,拷,見鬼了,我一直以為蘇格蘭場是蘇格蘭某中樞警局名稱∼囧rz)!另外還說明沃爾特取樣自真人真事,並特別介紹其貴族的生平。

我在想,若藤田沒有將「異聞·鵝媽媽童謠」單元收錄進去,這本作品還是好看,但就會覺得少了點什麼吧,我很喜歡這段對話:「呵呵⋯和你母親真像啊,都很有膽識⋯看來,輸給你們了。茱麗葉,妳要小心別迷上他。斯德雷得家的人對這種人最沒輒了。」情感份量的前呼後應就整個跳出來了。而前半部「彈簧腿男」劇末有個意外性的設定,看到那張面孔時我有笑出來,藤田確確實實有領悟到古典黃金推理時期的精髓啊。

真好看!會想購買絕對是衝著專屬於藤田大師那一份男子內斂特質的浪漫情懷!XD


【資料附註·感謝維基百科的貢獻】
  蘇格蘭場 (New Scotland Yard,又稱Scotland Yard、The Yard),指英國首都倫敦警務處總部。負責地區包括整個大倫敦地區的治安及維持交通等職務(倫敦城City of London除外)。蘇格蘭場位於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區(Westminster),離上議院約200碼。
  
所以,蘇格蘭場本身既不是位於蘇格蘭,也更不負責蘇格蘭的警備。蘇格蘭場這個名字源自1829年,當時首都警務處位處舊蘇格蘭王室宮殿(可能是蘇格蘭國王訪問英國時使用的宮殿或蘇格蘭國王駐英國大使使用的宮殿)的遺跡,因而得名。1890年曾遷至維多利亞堤區(Victoria Embankment,離今天英國國防部不遠),1967年遷至現址。這兩個新地址也被稱為「新蘇格蘭場」。
  最老的蘇格蘭場後來被英國陸軍占用,成為陸軍的徵募所和皇家軍警的總部。今天原來的建築已經所剩無幾。一座古建築是今天的一個警察站。1890年的新蘇格蘭場原址的一部分也依然是警察站。
  
蘇格蘭場的犯罪數據庫被稱為Home Office Large Major Enquiry System,其縮寫是HOLMES,來紀念小說中的大偵探歇洛克·福爾摩斯。 蘇格蘭場過去的電話號碼是1212,今天,倫敦大多數警察局和蘇格蘭場本身的電話號碼依然以1212作為最後四個號碼。

天殺的、原來政府是這樣在呼嚨我?!──公平賽局《書刊》


小說名:公平賽局:經濟學家與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以及人生意義 (Fair Play)
小說家:史帝文.藍思博 (Steven E. Landsburg)
譯 者:劉復苓
※原文版1997年‧2008年由城邦經濟新潮社中文化(舊版為金錢出版發行)※


我已經有心理準備,這篇書薦的點擊率絕對是本棧台最少的一篇(……窩在角落裡畫圈圈),但我仍忍不住地希望所有的臺灣公民吶,請務必考慮將此書列入你們的閱讀書單中,因它不單單只是一本通俗的經濟讀物,它還為你重新演繹公平、容忍、道德和正義的真切定義,史帝文希望所有的公民都具備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質疑威權體制之下一切似是而非的謬論,並進一步期待讀者能反駁並挑戰他的學術論證,讓彼此真誠的交換見解與想法。


史帝文首先以父母切蛋糕、總有孩子會大喊著:「這不公平,為什麼他的比較大!」為開頭,說明生而為人,上天賦予每個人富貴貧賤、資質高低本就不公,但如此的不公平並不代表你就有權掠奪並重新分配一切,而針對這樣晦暗艱深的人生問題,史帝文提出值得深思的反詰:「人與人之間,究竟彼此虧欠什麼?」,進而打破、並挑戰讀者個人的思想脈絡,以經濟學的基礎,佐以他的生活態度,提出透澈而中肯的公平真理,結論看似冷血,但其中也包含了寬容的態度。

以社會福利為例,在第九章「完美稅制」中,史帝文提到:

⋯⋯我們仍想要一個龐大的社會安全網,但我們發現支撐這張安全網成了就業者的負擔,我們不希望他們有朝一日因為負擔過重,而決定讓這項體制崩潰。為拯救該體制,我們必須縮小它的規模。但是該縮小多少呢?
⋯⋯在考量反誘因效果之後,我們要供養的失業人口不再是23%,而是1%的十分之六──換言之,幾乎等於零。⋯⋯也就是說,我們會同意把福利國家支解到幾乎不存在的地步。
⋯⋯這都是成本和效益的問題。能夠保護底層23%人口的安全網,若能防止它被濫用(有人假裝是23%人口的一員),則錢花得相當值得。可是,如果已經確定有部份比例會被濫用,則整個體制成本會過高,讓我們寧可捨棄,只留少許金額來保護底層1%人口的十分之六。⋯⋯

你認為史帝文是基於什麼事實,認為福利不該多給?如果在前幾章裡有融會貫通,那便能明白史帝文其中的道理,不過在第十章「解構完美稅制」中的這一段非常適合做為此論述的最佳註解。

⋯⋯前幾天,有個聰明伶俐的十九歲少女告訴我,如果她能擁有無限的收入供她揮霍兩年,她就可以在二十一歲時快樂滿足地死去。我說我不相信,因為,如果她真的那麼重視所得,她現在應該在外面努力賺錢,而不是和我閒聊。她說,如果有機會,她一定會像我所說的努力賺錢,只可惜在她居住的地區,這種賺錢的機會實在太少了。她的話語讓我不寒而慄。
⋯⋯機會太少!這名年輕少女已經檢視週遭環境,並且看透這世界再也沒有改變的可能。
⋯⋯有一種特質,我不確定該如何稱呼,但和進取心很接近。它結合了知道該做什麼的敏銳性、想出如何去做的創造力、以及放手去做的專注毅力。那些只會等待適當機會到來,以及過度關心工作職責範圍的人,缺乏的就是這種特質。⋯⋯

史帝文由自由貿易談起,提到保護主義的缺失、福利政策的弊端、訴諸道德原則的是勒索、盲從的權威體制會限制社會的發展、文化偏見無法帶動社會進步、累進稅制與人頭稅的比較性、國賠與責任歸屬問題、多子多孫多福氣的人口永不嫌少⋯⋯,一切的一切,史帝文皆以經濟為主導,並更進一步禪述,在自由市場裡,人各有志,你可以走出安逸的人生,也可以決定衝撞出一條康莊大道,而在這前提之下,政府不該過度干預,製造反誘因社會,而每個人也要抱持寬容態度,清楚任何的選擇都是自我意志所決定,但選擇之後請為自己負責,也理解他人的抉擇,公平才能從中蘊育而生。

確實,經濟議題不是很好懂,政策分析不是很有趣,這書讀起來很勞累,但看下去後卻會覺得它很迷人!藉由史帝文的評論,我才知道政治與經濟是完全分不開,再進一步則發現,原來政府是這樣把我呼嚨大的(苦笑),逐條分析後,看清歷屆執政者的思想偏見與僵化作為,便更能理解,在整個社會本質與稅務價值觀已扭曲卻又無法改變的當下,任何一方黨派的勝利、牽動的僅僅是另一方的情緒波動罷了,對於你的現狀與未來的期待也於事無補;你反而要擔心的是,開出越多福利政策支票與越是傾向於保護主義的政客,越要小心他將你和你子孫的未來給逐步拖垮。

還記得台灣去年有過一波調整最低工資的協商動作嗎?出面喊話的政府難為、工商業者大罵與喊著要關廠、勞工界不肯退讓;但你知道調整最低工資的最大輸家是誰嗎?消費者。

⋯⋯調整最低工資就如同對一小群人(企業經營者)大幅加稅,然後把增加的稅收花費在員工福利上。如果執政者明白宣布如此反覆無常的課稅與支出計劃,則選民會反彈。若將它偽裝成調漲最低工資,甚至還能順利獲得共和黨國會的同意。視市場狀況,經營者最後可能會調漲產品價格,以便把加稅的部份負擔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且,也可能將負擔全數轉嫁(不過機率不高),如此一來,經營者反而是調漲最低工資的最終贏家。不過,這絲毫未能減輕稅負的獨斷性和複雜性,它只意謂著有另一小群人──消費者──分攤了這獨斷又複雜的稅負。⋯⋯

史帝文的分析從某個角度來看或許會覺得吊詭又辛辣,但對於他所提出的各種公平見解,倒是可以幫助看清現代社會的眾多迷思。


後續補充說明:
書看得越多,越容易發現,史帝文藍思博的說法越來越不容易站住腳,立基點雖好,看似完美,但一實行,全是--屁!我很懷疑在未來,他如何能告訴女兒,全球化與自由化讓財富池集中,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地方文化凋零、城鄉差距過大、人文景觀消失,這樣的自由貿易論述是正確而經得起檢驗?話又說回來,其實看看這本書也好,至少能瞭解,到底自由貿易是什麼,如何一步步荼毒全球各地。

2008-02-22

Welcome to the suck!--再見寶貝,再見《小說》


小說名:再見寶貝,再見 (Gone baby gone) ∼派崔克&安琪私探系列第四集∼
小說家:丹尼斯勒翰 (Dennis Lehane)
譯 者:蘇瑩文
※原文版1998年·2007年由城邦臉譜中文化※


在《求生之書》裡,人身安全防護專家蓋文‧德‧貝克曾提到一項非常重要的觀點,我們對於青少年(以致於成人)暴力的束手無策,是因為我們放任自身與週遭的虐童行為,當加諸在孩童身上的虐待,最後還是會回報到我們身上時,社會也將不得安寧,虐童代價即然如此高昂,你怎能無視於虐童行為的發生?我們必需讓受虐孩童瞭解,他們只是家中的一員,而非家庭的構築者,一旦能讓他們不將罪狀背負於身上時,那他們也會相信,現在的處境並不會限制他們未來的發展(非常推薦此部小說,詳情介紹請看“關於我”。《再見寶貝,再見》探討的虐童分為兩種,一方來自父母,另一方來自陌生人,你認為父母的虐待可由社扶機構協助,你認為陌生人的凌虐可由司法單位遏止,直到有一天,嚐試與疾呼全被法律賦予他們的基本權利給瓦解了,才發覺到,原來兩者我們皆施不上力,最後,我們眼見我們製造更多的怪物與更強的毒素施放到這個社會裡,而感到無能為力。再回到貝克的觀點上,我們如何讓受虐孩童瞭解,現在的處境並不會限制他們未來的發展?捫心自問卻可能毫無答案,僅能懷抱著很阿Q的期望,期望總有一天它能自行終止惡性循環的命運。


我是在完全沒有頂期的情況下把《再見寶貝,再見》抓回家的,雖然書背文案看來過於深沉難安,但誰說《聖潔之罪》不是如此?俏皮又戲謔感十足的《聖潔之罪》終究帶來一份很愉快、很美好的閱讀體驗。《再見寶貝,再見》,一開始派崔克與安琪兩人之間仍是維持上一集嬉戲打鬧的親暱氣氛,不過仍不致於楞頭楞腦的認為故事會一派和樂到終章,最初甚至還抱定了失蹤孩童愛曼達必死無疑的心理準備,結果這份心理準備卻是在第二個失蹤孩童山繆正式現身於劇情後碎裂成一片,所有一切的保留、理性與期盼,全被丹尼斯勒翰給打亂。

自從了結黛絲麗史東失蹤案之後(請見《聖潔之罪》),派崔克與安琪斷然拒絕有任何暴力滲入、或是深探人類黑暗本質的案件,兩人僅僅著手於詐領保險、瀆職、協尋寵物與離婚案件且樂不思蜀,此時,麥克雷迪太太找上他們,以舅媽的身份希望他們接下轟動波士頓的愛曼達兒童失蹤協尋案,但打一開始就認為此案件非常不妙的派崔克與安琪,在提出拒絕要求後,終究不忍舅媽的苦苦請託與私心對愛曼達能活著回來的微弱盼望,而展開一連串的調查。

這是部很優秀的犯罪小說,卻不是本美好的睡前讀物,看完後,思緒只會亂得一蹋糊塗,然後忍不住地想以電影《鍋蓋頭》經典名句問侯全世界:「Welcome to the suck! Yeah, Welcome to the suck!(歡迎來到這鬼地方!)


【書背文案】
再也沒有比孩子失蹤所造成的安靜更強的聲音。

這種安靜和葬禮及守靈時不同。
死者的安靜帶著終了的意味;
是一種你知道自己要去習慣的安靜。

但是,你不會想要去習慣失蹤孩子的安靜;
你拒絕接受,
於是它對你高聲尖叫。

死者的安靜訴說著:再會。
失蹤孩子的安靜卻說:來找我。

人們沒在尋找她的每一秒鐘,她都有感受。
誰來讓那個女孩知道,她的生死仍然有人在意?

  從小就被忽略著長大的四歲小女孩深夜消失,恍神的母親十二小時之後才發現。既沒有勒贖電話也沒有事故現場,波士頓警方調動眾多人馬,仍然束手無策。

  在孩子舅媽的懇切請求下,派崔克和安琪加入了搜查行動。

  經過抽絲剝繭的調查,終於將方向導向擄人勒贖事件。然而繳交贖款的夜裡,爆發了激烈的槍戰,對手不見蹤影,孩子更沒有贖回,最後一線希望也都破滅了。

  但就在事情看似就要過去之際,派崔克發現或許他們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

  丹尼斯.勒翰對受虐兒童的悲憫和關注,以其特有的感性筆觸,寫下本系列最精采感人的一部故事。不論你以前是不是派崔克∕安琪的書迷,都不能錯過這部作品。

人生最後的盡頭--遺物整理商看見了 & 超異能感應《小說&漫畫》

小說名:遺物整理商看見了
小說家:吉田太一
譯 者:張佳雯
※2006年‧2007年由扶桑社授權先覺中文化※

漫畫名:Re:Life超異能感應
漫畫家:富田安紀子
集 數:一集未完
※2007年~‧2008年由少年畫報社授權東立中文化※


《遺物整理商看見了》是本很妙、但有些傷腦筋於不知道該歸入那一類型著作才好的小說,「商機處處有」是最初翻閱小說時首先浮上腦海的荒誕念頭,原是搬家公司老闆的吉田太一,為因應日漸增多的遺物整理需求,轉而以開路先鋒之姿、創辦了遺物整理公司。說它妙、它也真的挺妙的,生人很難想像死亡居然會有如此眾多且光怪陸離的樣貌,有自殺者、有被殺者、有孤獨死亡者,透過吉田太一四十六起、每一起短短數頁的工作案例報告,讀者看到了委託人的氣憤、無奈、感傷、貪婪與悔恨,當然也有漠不關心者。

隔沒多久,從租書店抓回來的《超異能感應》,越翻看、越是感到疑惑,嘿~富田安紀子的點子來源……該不會是吉田太一的《遺物整理商看見了》吧!!還果真在卷末發現這本妙書的字樣。

讀者見著《超異能感應》封面若覺得這畫風看來怪熟悉的,沒錯,如果你不陌生《城市夜遊俠》、《超級辣媽》,這時大概已經知道她曾有個偽男性筆名、富田安紀良。其實我一直覺得富田很可惜,畫風好、分鏡佳、迫力夠,又成功跨入到青漫領域,但偏偏作品裡永遠少了一份醍醐味,即使今天有個好劇本交由她作畫,她的整體成績還是維持在一個不上不下的狀態中。這回還是因為有吉田太一的報告可供參考,比起現階段幾套以感應為題材的同質性漫畫來說,《超異能感應》算是一套還不錯的作品,但富田若再不改改筆下老是一成不變的主角個性--總是愛逞強又吊兒啷噹的,其實很容易讓人煩膩到短期內不想再看見富田的作品。

遺物整理公司已經是一個賣點,但若以《遺物整理商看見了》照本宣科,文字已經夠平了、圖像表現說不定會更不理想,富田安紀子便另外加入屋洲爽在受到被跳樓自殺者牽連的意外後有了感應遺物記憶能力的點子,只不過阿爽的感應遺物能力與現實狀況多少有些落差,脾氣衝的阿爽每每總在還沒搞清楚狀況前便對委託人冷嘲熱諷,「若不瞭解遺族的傷痛,就不該對委託人說三道四」,Re:life遺物整理公司的老社員們就成了劇情潤滑劑。

回頭來介紹《遺物整理商看見了》。

因日本有其規定,除非是死於非命者(慘遭殺害),警察才會負責清理現場,之外都必需由家屬出面處理後續狀況,但家屬對突如其來的意外多半慌了手腳、不知從何下手,吉田太一在因緣際會下所成立的遺物整理公司便成了家屬的救火隊。

書中最常出現的委託案是孤獨死,台灣目前仍保有二代與三代同堂的孝親觀念,在日本此做法卻已逐漸式微,晚景淒涼或許是子孫不孝也或許是自身造業,但因作者承接太多老人孤獨死的案件,其中甚至有死亡一年、已化為木乃伊而親人渾然不知的案例,吉田太一便在書中強烈呼籲日本政府重視「孤獨死」的問題,並希望週遭人能隨時關懷你的鄰居與親友,也有助於減少事後處理的困擾。

吉田太一列舉的除了最後一起溫馨案例外,其它的感覺多半都很不好,尤其是被殺與自殺者,如獨生女遭到同居男友縱火身亡,妻子慘遭殺害而丈夫夜夜笙歌,陌生人集體自殺;而急病死亡案件最令人傷感,喪親的傷痛不是旁人安慰就能輕易撫平;有的案件吊詭到讓讀者我不知為何會突然笑出聲來,如死者因喝酒泡澡、失去意識淹死於浴缸中,四天後才被發覺,屍骨雖已被抬出,但皮膚屑卻靜靜地飄浮在顏色奇怪的洗澡水之上,偏偏塞子鍊條斷裂、沉入水底,當下到場處理的吉田太一看到這樣的狀況,臉都綠了一半;其中更不乏奇怪的委託,如女性察覺到險境而逃回老家,變態跟蹤狂最後在她住處割腕自殺,卻被房東誤以為租屋女性死亡、在暗示下當場和對方父親在電話中吵了起來,女性的父親只能出面委託吉田太一清理死亡現場。

書整個看起來很平很平,但、就覺得很妙很妙。至於遺物整理商看見了什麼,或許,不外乎是人間百態吧。

【追夢高手】有作專題報導耶,嘖嘖,糟糕,突然好想看喔!以下截錄兩起委託報告書,感謝博客來的貢獻。


【第4話‧不可告人的性愛怪癖】
滿牆的照片,拍的竟然是⋯⋯

  委託人是往生者已離婚的前妻。
  時間是晚上七點多。我為了估價走入屋內,探手想要開燈,頭部卻碰到類似繩索的東西。
  我反射性地抓住那個物體,摸索著按下牆上的電燈開關,這才看清楚──那是掛在樑上的一條繩子。
  情況不言而喻,往生者必定是用這條繩子離開人世的。雖然這樣的繩索我看多了,但是直接用手碰觸,還是覺得有點詭異。
  通常,當我們接觸這類的自殺現場時,遺體大致都是落在地板上。也曾經看過像恐怖電影一樣,已化為白骨的屍體還鉤在繩索上搖晃,但畢竟極為罕見。因為,在肉體腐爛的過程中,只靠一根細繩支撐的脖子,根本無法承擔整個身體的重量。

  所以,在發現上吊者的屋中,地板或榻榻米總會留有特殊形狀的髒污。這一天,我也在榻榻米上看到了這樣的痕跡。
  我小心謹慎地避開遺體曾經躺過的地方,繼續往裡面的房間走,一開燈,我不禁「喔」一聲叫了出來。
  出現眼前的,是一座由大約兩千支錄影帶堆成的巨山。
  幾乎全部都是A片。除了錄影帶之外,還有四台桌上型電腦,以及好幾百冊的寫真周刊和色情雜誌。
  乍看這些物品的量,一時間我也以為往生者或許是此行中人。但是一看到貼滿牆壁照片,我就打消了這個想法──那應該是他本人的「那話兒」。往生者應該是某種「有特殊性癖好」的人吧。

  正當我思考著要怎麼處理這麼多的「收藏品」,委託人和她二十多歲的女兒踏進了屋子。她們一開始說要在外面等的,大概是改變了主意。
  「那個,我想兩位可能不要看比較好⋯⋯」
  我急忙制止她們。
  「沒關係,不用擔心,我都知道。」
  母女兩人於是視若無睹地走進充滿「收藏品」的房間。

  戴著眼鏡、看來像是認真上班族的女兒,帶著哭笑不得的表情對母親說:
  「真不知該說是丟臉呢⋯⋯還是說爸爸一點都沒變啊!」
  「是啊,有什麼辦法呢。他實在很可憐,我們就幫幫他吧。」
  母親接著對我說:「要您整理這樣的房子,實在很不好意思。可以麻煩您嗎?」
  我點頭說了句「沒問題」,並向委託人解釋:由於屍臭味很重,因此我當天會先處理屍體臥置的地方,隔天再將所有遺物清除完畢。

  委託人無意間透露,離婚的原因正是往生者的特殊性癖好。除此之外,往生者其實是一位好爸爸,也是好丈夫。
  在與委託人交談的過程中,我真實地感受到人類內心存在著理性無法控制的「業障」。
  對於前夫的特立獨行既不以為恥,也不憤怒,反而以同情、憐憫的角度來看。看到這對母女,身為男人的我也不禁為她們的達觀感到敬佩。



【第5話‧不可思議的委託人】
妻子慘遭殺害,丈夫夜夜笙歌

  「處理」往生者的「遺物」,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件開心的事。尤其是親近的人遭逢不測,更是情何以堪。
  所以,我在跟委託人談話時,通常都會覺得對方「心神不寧」。
  不過,這個委託人有點不一樣。
  妻子才剛過世,做丈夫的卻很樂意展現社交手腕,甚至親切到了饒舌的地步。況且,妻子的死亡方式並不尋常,是慘遭殺害。
  所以,我來這裡是要整理「殺人現場」的遺物。

  房子裡的地板當然不用說,從天花板到牆壁,全部都是血紅一片。
  兇手似乎是使用銳利的尖刀犯案,不過不但兇器還沒找到,犯人也尚未落網。
  委託人說,警察表示現場已經蒐證完畢,可以馬上進行室內的清潔與消毒。至於遺物方面,要等到警察同意之後,才能決定清理日期。
  討論結束後,我馬上回到車上更換工作服,開始作業。這段期間,委託人一直在旁邊說笑,一點都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雖然說客戶至上,但是看到這種態度,我漸漸火大了起來,不由得大聲喝斥:「能請您安靜一點嗎?!」
  委託人一開始驚訝地猛眨眼睛,隨後就轉頭走出去了。
  過了一會兒,他再度回到屋內,之後都擺著一張臭臉靜靜看我們工作。

  工作大概一個小時就結束了,收取費用後,遺物處理的部分就留待日後再聯絡。
  我們把工具堆在停放在外面的車上,正準備要回公司,一位大概是住在附近的歐巴桑,跑來對我們竊竊私語:
  「裡面情況很糟糕吧?」
  「呃⋯⋯這個⋯⋯」
  我們這一行也有保護客戶隱私的義務,不能針對委託人的私事說三道四,只能含糊其詞。但是歐巴桑完全不以為意,反而以興奮的口吻說:「房東說,兇手好像對她怨恨很深哦!」
  「是這樣嗎?」
  「不過,那個老公啊,自己的老婆死了,卻聽說昨晚還在小酒店唱卡拉OK咧!」
  「⋯⋯⋯⋯」
  「連媽媽桑都看不過去,罵他『你不要太過分』,中途就把他趕出去了。」
  「這樣啊⋯⋯」
  「他整天遊手好閒,老婆辛辛苦苦工作賺生活費養他,卻死得這麼悽慘,真不值得!」
  「原來如此⋯⋯」
  我只能有一搭、沒一搭地應著,洗耳恭聽歐巴桑講八卦。

  回到公司後,我立刻與介紹案子的葬儀社負責人報告處理經過,也包括歐巴桑的八卦話題。
  對方的回答印證了我的奇妙感受。
  「那個老公真的有點奇怪。葬禮和火葬的時候,也一直跟我開玩笑。在場的親友,都沒有人想搭理他⋯⋯」
  「真的啊?」
  「聽刑警的口氣,應該暫時不會要求整理遺物哦!」
  我向他道謝、掛上電話,腦海中浮現「莫非⋯⋯」的懷疑。
  果然,過了十天,依舊沒有接到委託整理遺物的電話。我試著打那位丈夫的手機:
  您所撥的號碼,目前暫停使用⋯⋯
  之後連打好幾次,結果都是一樣。如此一來,只能等對方主動聯絡了。

  過了將近一星期的某一天。
  我在公司附近的餐館吃午飯,不經意抬頭看向電視,卻看見一張似曾相識的臉孔,不由得停下筷子。
  沒錯,螢幕上的確實就是那個委託人。
  應該覺得不出所料,還是感到吃驚呢?結果,他就是殺害妻子的兇手。
  那天傍晚,一個員工望著一張估價單,對我說:「在這張估價單上簽名的人,竟然是殺人兇手啊⋯⋯」

  以往以為只有電視上才會發生的事情,現在竟然活生生出現在自己身邊。
  這個世界上,真的是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想起來令人不寒而慄⋯⋯
  藉由這個工作,我看多了人的死亡與難以理解的現實狀況,不過第一次接觸到貨真價實的殺人犯,還是讓我感到有點震撼。
  不管如何,都祈禱那位死去的妻子能夠安息。

2008-02-19

勇闖天涯發燒片--Music From the Lonely Planet《音樂》


專輯名稱:Music From the Lonely Planet
進口代理:極光音樂


一直都很想購買Discovery《勇闖天涯》配樂專輯,不過amazon賣得有夠貴,兩片CD一個set居然高達新台幣2400元,令人咋舌也買不下手,好在總算有台灣音樂廠牌想不開、願意代理進口,價格下殺到近800元,非常得物超所值!


基本上,《Music From the Lonely Planet》專輯是很正統的發燒測試片CD,它以地方樂曲為基底,並注入滿滿的電子合成樂曲風,因過於迷幻飄渺,剛開始聽超不習慣,但這種錄製效果頂級的唱片,它的音場寬闊遼遠、音效極為優美,在專業級音響播放過幾回後還真的會聽上癮,喜不喜歡反倒其次,而且《Music From the Lonely Planet》明顯的有好幾個聲軌互相重疊,最初我是六七個聲軌一起聆聽,到後來會專注於一個聲軌一個聲軌分開聆聽,是聽越多次發現越多聲軌的怪片子。所以,如果你有套不錯的專業級音響,我還真的很建議你購買一張來聆聽。

本專輯主要配樂大師為Ian Ritchie和Michael Conn與Luscombe/Pandit雙人組,另外還有Burman、Pandit、Kinky點綴其中,最知名的就屬由Ian Ritchie負責的勇闖天涯主題曲【Lonely Planet Theme】,因較具名氣,Youtube還找得到Ian Ritchie的video,其他人則很可惜的搜尋不到,不過其他人的創作曲風與Ian Ritchie十分相似,因連amazon都沒有提供試聽曲,也只好把以下兩首當成參考曲了。_。

【Ian Ritchie現場演奏“請點我”

【Lonely Planet Theme“請點我”
重點在背景配樂啊,這是較完整的前半首曲目配樂,最後最高潮的敲鑼聲,很可惜的沒能讓你們聽到。

因為是《勇闖天涯》旅遊節目配樂專輯,若想進一步瞭解以下歌曲,其實也不難,只要準時收看旅遊頻道的《勇闖天涯》,都可以聽到以下各個曲目配樂。


【專輯曲目介紹】
1. 勇闖天涯主題曲 LONELY PLANET THEME
2. 越南北部山區 MOUNTAIN GIRL
3. 摩洛哥海邊 SINTIR SONG
4. 摩洛哥薩哈拉沙漠 DESERT STORM
5. 巴西大平原 POOL
6. 日本新幹線 SHINKANSEN
7. 印度泰姬瑪哈陵 MY EYES
8. 越南西貢 SAIGON
9. 澳洲維多利亞省菲利浦海灣~海豚熱~ DOLPHIN FEVER
10. 摩洛哥山區 MAROC DANCE
11. 巴西內陸編織蕾絲的工人 LACE MAKER
12. 澳洲原住民 RAIN DREAMING
13. 喜瑪拉雅山住民 YONI OF THE UNIVERSE
14. 瓦那吐島 VANUATU VOICES
15. 尼泊爾山歌 SOONO HUMORO
16. 辛巴威 ZIMBABWE
17. 澳洲東南部荒漠地帶原住民靈魂的呼喊 DREAMTIME
18. 瓦那吐島鴉素火山 WILLY'S HYMN
19. 所羅門群島 SOLOMON SONG
20. 中國笛 SONGBIRD 
21. 巴西紅色大沙漠 RED ROCKS
22. 厄瓜多叢林 EQUADOR
23. 印尼 INDONESIA
24. 越南山區 MOUNTAIN VOICE
25. 長崎艷陽 NAGASAKI SUNBURST
26. 摩洛哥導遊穆罕默德的召喚 MOHAMMED'S CALL
27. 摩洛哥的海龜 GALAPAGOS
28. 巴西 BRAZIL
29. 泰姬瑪哈特快車 TECHNOTRAIN/TAJ EXPRESS
30. 勇闖天涯變奏曲 WINDPOWER

【專輯文案介紹】
Discovery最受歡迎旅遊節目主題曲。七○年代的英國工程師湯尼惠勒與妻子莫蓮,在厭倦朝九晚五的生活後,收拾行囊到世界各地旅行,日後回憶起旅行中的點點滴滴,便決定將自己的經驗寫成書。如今,他們的系列叢書介紹了一百個以上的國家,被旅行者們奉為聖經。澳洲和英國合作的影集《勇闖天涯》將書上的文字以生動的畫面呈現出來,成了愛好自助旅行者必看的節目,也是所有渴望「出去走走」的人最喜歡的影集。其中的配樂由多位當今樂壇一流好手擔任,在他們的合作下,作品跨越國界,消弭了不同文化間的鴻溝,與畫面完美的結合為整體。光是聽這些來自各地的聲音,都會讓人有翱遊四海的刺激心情。

湯尼與莫蓮惠勒夫婦文字介紹

2008-02-16

蘇格蘭黑色之王‧雷博思探長系列(一)──黑與藍《小說》


小說名:黑與藍 (Black and Blue)
小說家:伊欽藍恩 (Ian Rankin)
譯 者:黃政淵
※1999年‧2007年由城邦臉譜中文化※


傷腦筋,應該要一看完書就key書薦的說(抹抹臉),總而言之,《黑與藍》整部劇情完全沉醉在林林總總的樂曲名稱中,這是本會讓英倫樂迷尋找到共同記憶並且會心一笑的小說,也因為見到全球傳媒公認「樂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團」──滾石合唱團一直在裡頭滾來滾去,我原以為伊欽藍恩真的有向《黑與藍》專輯取樣,尤其「迷幻、性愛、毒品、死亡和搖滾」向來是滾石脫離不了給世人的印象(現今當然已經沒有當時的驚世駭俗了),比照到書裡段落,好像有這感覺,但等看完書再翻出專輯八首歌曲Lyrics瞧了瞧,這印象似乎又--不甚貼切@_@。東想西想後,只能從書名直接下手,若BLACK是意指貫穿劇情中最重要的角色、石油,那麼,BLUE又暗指什麼?呃呃,真要命⋯⋯我猜不透啊⋯⋯Q_Q


《黑與藍》共有三起交纏不清的案件,一起案件涵蓋數條人命,作者以英國重大懸案「聖經約翰」為引子,帶出錯將「異常」當「迷人」、仿效連續殺人魔手法作案的「聖經強尼」,以及鑽油平台工人亞倫米其森離奇死亡案為兩者之間居中牽線;雷博思原先奉命偵辦「聖經強尼」案,轉而勾起他對「聖經約翰」強烈的好奇心,開頭不到三頁又被踢去偵辦米其森離奇死亡案件,最後又兜回「聖經約翰」上,而不只是雷博思探長在查案,連聖經約翰也在緝兇,我想,是這作品最令人絕倒之處(笑)。

邪惡幾乎⋯⋯它幾乎像個小孩──幼稚而單純。你玩了一個遊戲,醒來卻發現不是玩假的。真實生活中的惡魔並不古怪:他們是安靜的男女,你在街上跟他們擦身而過也不會注意到他們。【By~ P.343·雷博思獨白】

嗯,該怎麼講啊,犯罪小說雖然看得不多,不過,總覺得此一類型小說越看越是讓人對書中世界感到絕望,不單是對人性,還有道德觀、上司、同儕和週遭絕大多數的陌生人,信任成了沙漠綠洲,人人皆可能是叛徒,是我對犯罪小說的基本認知,但在雷博思探長這一系列著作的幾位老面孔角色陸續出場後,《黑與藍》有扭轉到這份認知時,這樣的閱讀體驗還挺美妙的(笑)。當沒有故佈懸疑,劇情卻能錯縱複雜、環環相扣,文字老練渾融、低調簡約之外又不失人味,而張力感從頭到尾完全沒有間斷且不致於將讀者壓得無法動彈,整體來看,也難怪伊恩藍欽會被推崇為「蘇格蘭黑色之王」。

相當棒的作品!

所以,咱們來一首【Black and Blue】歌曲應景應景,只有旋律很可愛的Cherry Oh Baby吧!XD
嘿~,再來一首支名的Angie
最後也是一首耳熟能詳的As Tears Go By做為結束!^_^


【書背文案】
蘇格蘭黑色之王,最受歡迎的國民作家伊恩.藍欽,出道21年,完成25部長篇小說,作品翻譯成31國文字出版!

地獄與淘金勝地的中間地帶,大概就是最接近真相的地方!

「我一直問我自己一個問題,是我們警方放任命案發生,還是我們促使命案發生?」

短短三個月內,有三名女子遭到強暴後勒斃,身旁都有一件東西被拿走,所有手法拷貝三十年前殺人後消失的「聖經約翰」。這個媒體口中的「聖經強尼」,成了蘇格蘭警方最棘手的案件。

一個鑽油平台的工人亞倫.米其森,離奇死在愛丁堡,雷博思奉命偵辦,原本只是例行性的調查,但從愛丁堡追到亞伯丁後,他發現案情越來越不單純,而線索更是與「聖經強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媒體對他二十年前的一宗冤獄案緊追不捨,讓雷博思在百萬觀眾眼中成了個嫌疑犯。他只要再犯一個錯誤,就可能會死無葬身之地,或是對他來說,比死更糟糕的──革職。

2008-02-15

開啟一扇光怪陸離新視界之窗--謎狐怪童《漫畫》


漫畫名:謎狐怪童
漫畫家:植芝理一
集 數:13集(本傳)
    學園篇單行本
    精靈篇3集完
※1992~2000年‧1996~2003年由講談社授權東立中文化※


好吧,我承認打一開始就完全處於霧裡看花、始終隔了一層紗的狀態,搞不清楚植芝理一究竟在玩什麼把戲,等看完《謎狐怪童》最重要的主軸章節【冥界篇】後,才稍稍進入狀況。沒有密宗知識、看這套作品就顯得有些吃虧(搔頭嘆氣)。儘管如此,《謎狐怪童》倒也可以堪稱是部怪腳寶典,這種奇作的評價往往就在讀者一念之間,不是極高、便是極差,對他的近作《謎樣女友X》來說、尤其如此。

「所謂的密宗,就是潛在的神性轉變為至高無上的神性的一種過程,修練、覺醒、喚醒靈性力量,並由動物獸性束縛中解脫而出」。一旦記住這項核心看法,也就不難理解《謎狐怪童》的劇情詮釋。

我們對於陷入泥沼裡的當事人,通常會勸他們,「盡快擺脫過去的束縛、大步邁向光明的未來」,不過這種勸告可能會變成另一種壓抑與束縛,《謎狐怪童》裡每位出場角色就是因為壓抑與束縛找不到出口,只能以令人發噱的怪奇姿態展現他們的煩腦,植芝理一筆下的主角、松笛與戶川同學,則採用了迂迴的另類療法,幫助當事人拋卻無謂的羞恥心並突破他們的心防,讓他們能夠邁入人生下一階段,…………雖然方法實在怪到有剩(忍不住要這麼說)。

簡化地來說,植芝理一安排戶川同學(普通人)對神秘的松笛同學(密宗)一見鍾情,在釐清自己為何會有喜歡的心情(覺醒),之後便隨著松笛同學一起展開幫助同學解決不可思議事件的校園生活(修持)。或許有讀者會覺得這漫畫好似沒有說完,其實在【冥界篇】裡、植芝理一已經道盡一切了,後續劇情比較像是補充說明而已,不過我還滿喜歡後續偏向很輕鬆寫意的劇情,再配上植芝理一很塗鴉式的懷舊線條,整個調性就覺得、童趣的不得了。^_^

平心而論,好看的漫畫百百款,但要列舉出怪腳漫畫的還真不多,而且還不是隨便糊亂畫一通的那種搬不上檯面的作品,所以,先不說別的,《謎狐怪童》它存在的最大意義、搞不好也可以這麼想--「不要侷限住你自己的創意」!

2008-02-08

法醫昆蟲學家的搞笑諾貝爾報告--怎麼有人研究這個?《書刊》


小說名:怎麼有人研究這個?(Lachende Wissenschaft)
小說家:馬克‧班內可(Mark Benecke)
譯 者:莊仲黎
※2005年‧2007年由先覺中文化※


喜歡科學求知應用小說的讀者,不妨試著將此本著作列入看書名單之中,剛開始閱讀時,我的臉上和心裡應該都是這副德性--囧rz,實在是因為這裡面的研究題目全部都很瞎,不過一旦找到樂趣點,這書就變得很有趣。


……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都知道,在探究現的起因時,必須要小心地求證。因為,專家們所聲稱的研究結果往往似是而非,他們所提出的因果關係,很可能是他們對於該現象原本就抱持的偏見與錯誤的態度(對於資料的解讀方式)。難道你們不覺得奇怪嗎?為什麼研究所得的數據,正好都與研究者尚未開始做研究前的推測相吻合?

例如,鸛鳥棲居的數量與嬰孩出生數的關係,就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在建構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時必須有所警惕的例子。雖然觀察到,在村落中有愈多鸛鳥棲身,就會有愈多的孩子出生的現象是正確無誤的,不過要說這些出生的嬰兒是鸛鳥送來的,恐怕還言之過早。鸛鳥的增加與新生兒的增生這兩個現象都是確鑿無誤的事實,但是要釐清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卻不容易。我們都知道,鸛鳥不會送來嬰兒,所以,將鸛鳥與新生兒的數量做因果關係的連結是錯誤的。從另一方面來看,或許這兩個現象確實存在著關聯性。它們確實彼此有關聯,只是缺少連接這兩種現象的環結:一個村落裡如果有越多的鸛鳥聚集,就表示有比較多的煙囟提供給這些鸛鳥棲息,擁有比較多煙囟的村子,家戶數當然也比較多,所以會有比較多的嬰孩出生。然而,並不是所有我們觀察到的現象,其背後的因果關係都能這麼容易地被釐清。……(by~P.45‧裸體女子的吸引力

馬克‧班內可針對每一篇研究的簡短總評,並不是那麼的具有趣味性,當他散發著民族岐視意識時更是如此,不過,管它的,反正我又不是美國人,他的尖酸刻薄也傷不了我。撇去這一點,每一篇的研究人員若一旦能將研究的因果聯繫上,而那因果還是令人嘖嘖稱奇時,當下真的會覺得:噢呵呵呵~這書好妙啊XD!

來幾篇有趣的研究報告吧。

例如第五篇的「飲料販賣機的致命性」,嘿,看題目時會以為是飲酒過量等問題,實際上根本是動起歪腦筋的年輕人用力搖動販賣機所導致的致命行為,當販賣機開始傾斜時,這些年輕人並不會即時閃躲開來,而是反射性地要用臂膀把它推回去,但最後都被販賣機一起壓倒在地,因為機器本身重達四五百公斤,體能較弱者,當場會被壓死,身體強壯者也會因為內臟受到壓迫而漸漸窐息死亡。

再例如第十篇的「教課書上危險的塗鴉」,課程指定參考書在德國大學的圖書館中極為搶手,但這些借閱的學生往往拿著五顏六色的筆在各處文字上塗鴉,這些塗鴉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對閱讀的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即使有標示出正確重點的書籍,也無法讓學生有顯著的進步。

第三十八篇的「色情影像中的女性」,證實了看愈多色情電影的男人,會比其他男人更愛用性概念來描述女性且字眼往往會很女性化,也傾向於貶低女性,並希望女性扮演起傳統角色,所以,還有誰能理直氣壯地說,自己看再多的色情電影都不會受到影響呢?(兩手一攤)

第四十六篇的「墨菲定律」,原意其實是「一個行動如果可能出現不好的結果,最後就會全盤皆輸」,並進一步說明它的真實由來,原本是要提醒工程師的警語,最後卻變成了莫可奈何的消極態度:「烤吐司不小心掉落時,總是塗有奶油或果醬的那一面會朝下。」

總括而言,這些研究成果並非具有絕對性的結論,但它也讓你理解到,一成不變的生活其實是可以有更多樂趣。有的研究項目非常有意思,有的研究項目無聊的不得了,這些有意思與很無聊的研究報告最大的優點,在於即使你沒有具備任何科學素養,你也會發現讓你心情超High並會睜大眼睛用力瞧、準備拿去跟同伴現它一現的研究報告!XD


研究項目表:
1.老男人會錯估性伴侶的人數
2.會打呼的人成績表現不佳
3.飯後甜食有效緩和用餐時的爭執
4.甩不開的浴簾
5.飲料販賣機的致命性
6.男老師與女學生墜入情網的危險性
7.給行家品嘗的餅乾
8.氣泡水的神經生物學與心理物理學
9.大灰熊怕可樂
10.教科書上危險的塗鴉
11.乳酪與恐慌
12.愛說髒話的莫札特
13.婚姻與長壽
14.工作滿意度是先天遺傳的
15.啤酒物理學
16.氣味地圖
17.何妨多一點四氫大麻酚?
18.辣到你發飆
19.瀝青滴落的速度
20.幽默感並非來自遺傳
21.迪士尼的動物世界
22.流行病與戀足癖
23.綿羊不喜歡狗屎
24.晃動會干擾閱讀
25.婚姻方程式
26.親切的細菌
27.裸體有礙思考
28.雞的沙浴享受
29.股市交易與白癡
30.雞喜歡長相好看的人類
31.蚊子與乳酪
32.罵髒話讓工作氣氛更融洽
33.臥房能反映性格
34.音樂與攻擊性研究
35.那話兒的長度
36.刺蝟興奮的時候
37.得不償失的跳傘活動
38.色情影像中的女性
39.奈及利亞的計程車
40.有飲酒習慣的人收入較多
41.蝌蚪的滋味
42.大腳丫透漏了什麼?
43.粉筆畫在黑板上的聲音
44.節稅與大限之日
45.特林考斯教授與聖誕老人
46.墨菲定律
47.愚蠢的人總是很自大
48.吸血水蛭與酸奶油
49.粗漢對上大學教授
50.馬丁尼要搖一搖
51.金魚的個體性


【作家介紹】
德國人,1970年生。犯罪生物學家兼法醫昆蟲學家(forensische Entomologe)※。曾經參與「人體奧妙展」(Body World)的籌劃與展出,著有:《永生之夢》(Der Traum vom ewigen Leben, 1998)、《犯罪生物學》(Kriminalbiologie, 1999)、《一些謀殺的方法》(Mordmethoden, 2002)等學術或通俗性的著作。除了擔任搞笑諾貝爾獎專屬刊物《不可思議研究年報》(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編選人員,也是許多重要的國際學術性協會會員。班內可博士經常接受媒體採訪,極受觀眾歡迎,還獲頒「德國刑警聯盟」(BDK)的榮譽勳章。目前定居於德國科隆。
個人網址:www.benecke.com
《不可思議研究年報》網站上亦有作者相關資料:www.improb.com
※法醫昆蟲學:將昆蟲學證據應用於解決法律案件的科學,例如從昆蟲感染及侵入屍體的狀態判定死亡方式、時間、地點,經常是破案關鍵喔!


【書背文案】
科學源自絕妙的想像力!潛力無窮的創意,就在這裡!

蓮蓬頭研究專家針對 甩不開的浴簾 做了分析研究
大家在窄小的淋浴間沖澡時,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濕涼的浴簾會飄向你的腰和屁股,最後吸附在身上,甩也甩不開!浴簾飄動的流體力學現象是物理課的生活實例,然而,一項研究結果卻讓全世界的物理老師錯愕不已……

醫學界發現 飲料自動販賣機 潛藏的致命危險
一九九二年,兩位醫師通報美國衛生當局,自動販賣機下的死傷案例頻仍。美國各地開始將自動販賣機鎖上鐵鍊、張貼警告標示,醫學界甚至還出現形容販賣機受害者身心症狀的專有名詞……

生物研究員觀察到 雞喜歡長相好看的人類
許多生物學家認為,國際頂尖的名模像克勞蒂亞.雪佛、凱特.摩絲,臉孔看起來其實很無聊,能這麼受歡迎是因為她們的五官具有高度的對稱性。三位斯德哥爾摩的研究人員想進一步探知,是否這種對於勻稱性的喜好,在生物的發展過程中早已內建於神經系統中。

昆蟲學家以實驗証明 蚊子 其實不是逐臭之夫
蚊子喜歡的,到底是甜腥的血、臭氣沖天的腳丫子,還是腋下的臭汗?讀過這篇實用價值很高的研究報告後,就會明白:只要勤加換洗襪子,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碰到夏天或是到熱帶地區旅行時,就不用害怕蚊蚋出沒了!

語言學家從錄音中發現 罵髒話能讓工作氣氛更融洽
人際衝突對讀書人來說實在棘手難解,然而,對教育程度不高的藍領階級而言,卻是件輕鬆而容易的事。他們找到了一個能使人際關係融洽的竅門……

少了點餘味的異色故事--死亡圖騰《漫畫》


漫畫名:死亡圖騰
協 力:ビッグ‧オー
漫畫家:吉田聰
集 數:四集未完
※2006年~‧2008年由講談社授權東立中文化※


我必需承認,個人本來就不是特別喜歡吉田聰漫畫,所以不知本身是不是在已心存偏見,總覺得原本可以拉往小眾領域、如格調一流且實驗性質濃厚的《BLAME!探索者》者,卻因吉田聰本身火侯不夠,《死亡圖騰》的成績反而變得有些半調子的懸在半空中,不上不下。


劇情採取雙線架構,故事起因於一起言之鑿鑿、廣為流傳的都市傳說,相傳只要人們見到奇怪的圖騰漂浮於空中,日夜思念的死者將會現身於人世,但僅有短短六天的時光,一旦邁入第七天,死者將復活於世上,而這是吉諾司所不允許發生的狀況。隨著死亡圖騰出現的失憶男人,一方面循線殺死復活六天的死者,一方面探索自己從何而來、要去何處,而另一位自稱創造「吉諾司」的關係人物登場後,將讓混亂的局勢增添更大的變數。

呃,沒什麼可以多講的了(困擾地搔搔頭ing),只能說,與構想協力搭配,至少、也是個轉型機會,吉田聰以往的作品,除了打架,還是打架,打贏了就有機會說起人生大道理;如果說吉田聰書中暴走族的人生能夠給我們什麼啟發,只有--拳頭硬的傢伙是老大。來到《死亡圖騰》,吉田聰轉而「以靜制動」,讀者會比較容易感受到他的企圖心,尤其某個單元裡會突然強烈感覺到《死亡圖騰》似乎是有受到《20世紀少年》的影響,對於怎麼投、總是投直球的吉田聰,總之、還是個轉型機會!不過就我來說,這並非成功的作品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