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8

高譚重案組系列五──Gotham Central 6: Life is Full of Disappointments《美漫》





書名:Gotham Central 6: Life is Full of Disappointments
編劇:Ed Brubaker
畫者:Greg Scott
文字:Cleam Robbins
上色:Lee Loughridge
編輯:Nachie Castro、Matt Idelson
出版:DC Comics
年份:2003~


本回以一宗情殺案件來貫穿三個期刊,並讓三組人馬分別擋擔綱演出,故事性雖不比前幾回來得優,但也還不錯,只是,見鬼啦,這一期刊完全沒有Batman和超級壞蛋出場,即使有個和Batman關聯性很強的人物上場,但這種基因沾水手法到底算什麼啦!(抓頭)

「Life is Full of Disappointments」再度替換畫者,Greg畫技不算純熟,線條甚至有些紊亂死板,看了再看,整幅漫畫簡直就像在玩尪仔標貼貼樂,幾乎沒有劇情動線可言,以致於我老是看著看著就突然笑出聲,至於笑個什麼勁,自己也不明白XDrz,不過Greg的畫風也算適合Gotham Central系列故事屬性,所以就──算了。

出場人物很多,又因畫者更動,人物特徵消失等等緣故,必需很用力回想畫者到底在畫誰,可喜的是,劇情沒有困難度可言,所以分神猜人也沒啥問題。另外,以往看犯罪懸疑小說總以為警探之間互有心結,誰也不願意把破案功勞分出去,所以這回高譚重案組通力合作的劇情確實讓我有點小吃驚,第一組接洽案子,第二組接手辦案,第三組完成結案,整個Team傳遞式處理手法或許才是現實中會出現的真正情況?

「Life is Full of Disappointments」兇殺案只是個不太重要的串連主軸,主要仍在角色人物性格的確立與建立,這裡頭透露了重案組成員的家務事與社交關係,編劇透過三個期刊,讓我們看見三組搭檔對彼此的信任、默契與關懷。接續上一系列「Soft Targets」,因公殉職的公務人員與警察多達七八位,其中包括了Ronald Probson副探長,Davies警長認為他理當直升,無奈局長為了讓勞資爭議落幕,只能接受空降部隊來與府方達成和解,他的搭檔Crowe則靜靜聆聽他的抱怨;第二組Tom Burke是個看到女生就忍不住上前調情的賭徒警察,對女搭檔Dagmar Procjnow包容心倒也挺高的,而反之亦然,雖然Dagmar媽媽似乎老是覺得Tommy長不大。



和Batman關聯性很強的人物就是她了,Huntress的本名為Helena Wayne,是誰的女兒,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Part.3重心人物為Vincent Del Arrazio和Joely Bartlett,我也是在查詢資料後才發現編劇為何會讓Huntress與Vincent會面,Renee Montoya和Crispus Allen(Renee是「Half a Life」的女同性戀警官),以及Vincent Del Arrazio與Joely Bartlett這兩組搭檔其實最早出現於「Birds of Prey」第一部期刊中的#27,此一系列是由Oracle/Barbara Gordon為領導的女子軍團期刊漫畫,成員之一即是Huntress。而Vincent有個不尋常的背景,他出身自黑手黨家族,儘管同事對他有品性不佳的小道傳聞,但從故事中看來,Vincent個人倒是一位涇渭分明的好漢子。

這一期的劇情連貫性很高,往往看到某個環節就能會心一笑,每個人物也越來越立體化了。呃,雖然看起來有點渺茫,還是希望下一期我的小蝙蝠會出場。

人生路上妳和我--變調的旋律《漫畫》


漫畫名:變調的旋律(オクターヴ)
漫畫家:秋山春(秋山はる)
集 數:四集未完
譯 者:李嘉箴
※原文版2008年8月~‧講談社於2009年8月起授權東立中文化※


總算看到一套政治正確的女同志戀情作品了,而不只是臉紅紅地磨蹭來磨蹭去的男性向百合漫。

《變調的旋律》以十八歲曾出道而不曾走紅的前偶像宮下雪乃做為主角,描述出生在偏鄉小鎮的她演藝界懷抱著憧憬,十五歲獲得甄選出道機會,與另外三名女孩組成團體、闖蕩演藝圈,只是即使再賣力,引不起關注的團體仍遭到解散,有姊妹情誼的四人在各自紛飛後,雪乃選擇回到故鄉繼續念書,但同學的嘲諷讓雪乃越來越退縮,最後雪乃辦了休學,並再度回到東京老東家、以經紀人見習身份再出發,也因此邂逅了年長她四歲的音樂人岩井節子。

秋山春採取前一陣子日本還滿流行的青春紀事軟性小說文體方式來呈現故事,講述雪乃單純想要獲得眾人投注目光卻不得其所,反而招來同儕的冷言冷語,以及對於男性越形畏懼的心態。逃脫不出過去的記憶、卻也找不到未來的方向,載浮載沉之間,在看不見的角落裡,內心傷痕持續擴大,直到她遇見了節子。兩人除了迸出激情的火花,沉穩的節子專注傾聽雪乃的種種心聲,給予雪乃如同定錨般的力量,但也因節子外表太過於冷靜自持,雪乃的不安全感反而左右了她的情緒波動,一度由節子身邊逃離開來,而未曾深思熟慮的莾撞下場反而讓她看見節子的脆弱面,至此,倆人正式展開交往。

就像是在看著一個女孩的私密成長日記,《變調的旋律》有著大量的內心獨白,很粉紅、很稚氣倒也不令人排斥,它道盡現代年輕女孩在狹隘自我世界裡頭,對社會、對異性、對感情的遐想思緒,以及投入經營這段感情後,所會碰上的阻礙與麻煩。

到現在還不能確定書名的變調指的是雪乃與節子非社會常態的戀愛關係,或者最後感情會走上變調之路,但個人覺得,以前面的舖陳看來,最後不管倆人在一起、或分手、或屬於開放式結局,其實都無所謂了耶,成長路上總是有太多變數,每一種變數都是一種新的可能性,只要未來日子能海闊天空,不也是挺好的嗎?

Bill Bryson旅遊系列叢書四--哈!小不列顛《小說》


書名:哈!小不列顛(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
作者: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
譯者:張琰
※原文版1990年‧1995年於授權皇冠中文化※


糟糕了,我想去英國自助遊的興緻全被比爾大叔給澆熄光光。囧rz

想去英國主要就是去感染大不列顛過去輝煌年代所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只是由比爾大叔不滿口吻看來,在政府漫不經心、人民無可置啄、以及全球化腳步破壞之下,如今的現代英國已不復見各個城市的優越風格,起而代之的是商業城市被格式化後的單調樣貌,在追求均衡與國際化之餘反而剷平地域的獨特性,這似乎是時代洪流一種無法避免的無奈?

目前四本旅遊叢一字排開來看,《哈!小不列顛》是最接近城市導覽性質的書籍,深度夠、文筆犀利、感受傳達精確詳細、評鑑趨向一致而不紊亂;在軟硬體兩方面,比爾給予兩極化的評價,如上所言,他對「城市」的評價普遍偏低,但對「人」的部份,卻是高度肯定。

是說這本寫得雖不錯,但個人還是推崇《一腳踩進小美國》,尤其是跟在它後面再看《哈!小不列顛》,內心居然悵然若失,這個,實在是,也不知該說什麼才好。然後,英國倫敦行當然還是要繼續規劃,開什麼玩笑,就算會失望也是要人到了當地才知道會不會啊。XD


來來來,繼續來截錄內容,我喜歡比爾大叔描述居住處的那種印象感,也希望有那麼個機會、那樣的一天,能夠如此帶著自傲來描述自己居住的城市:

  我想每個人都有個景致是他認為迷人得無法言喻的,而我的這片景致就是約克郡山谷區。我無法完全合理解釋,因為你可以輕易找出其它更瑰奇的景色,即使在英國境內,我只能說當我第一次見到這些山谷,它們就像一種無藥可救的迷戀一樣的攫獲了我,不肯放開我。我猜想部份的原因是那種景色無窮的高高丘陵,和群聚著村莊以及翠綠農地的草木繁茂的谷地之間的令人欣喜對比。在山谷區幾乎任何地方駕車經過,就是在這兩種催人欲眠的地帶做經常的變換。那真是難以言喻的美妙。還有部份原因是這些四面圍繞的山丘給人一種自給自足的舒適感覺,一種世界上其它地方既遙遠也不必要的感覺,當你住在那裡的時候,你會很感激有這種感覺的。

  每座山谷都是獨自的小世界,獨自的程度十分特別,我記得我們剛到山谷後不久的一個晴天下午,有輛車在我們家大門外的馬路上翻了,發出一聲嚇人的碰的聲音和一陣金屬刮到聲音。原來是駕駛把車子撞上路邊的草堆,再衝上田邊的圍牆,然後被彈到路面,車底朝天。我衝到門口,看到一名當地女士繫著安全帶、頭下腳上困坐在車裡,頭上一處傷口慢慢流出鮮血,嘴裡喃喃著一些不清不楚的話,說自己必須去看牙醫,而這樣子就不能去了。我正在旁邊跑來跑去,發出叫個不停的聲音時,兩個農夫趕到下了車。他們輕輕的把女士從車裡拖出來,讓她坐在一塊石頭上,然後把車子扳正,再把它挪到路邊。其中一人領女士去喝杯茶,並且要他太太替她看一下頭上的傷,另一人把鋸木屑撒在道路油漬上,指揮一下交通直到路上交通恢復通暢,然後朝我眨眨眼,爬回車上駕車離去。整件事五分鐘內結束,根本用不著驚動警察或救護車或甚至醫生。

  山谷區的人做事情是不一樣的,你知道。其中一件是,認識你的人會直接走進你家。有時候他們連這也不做。你站在廚房水槽前跟自己正談得起勁,不時還可以抬起腿來任意放屁,然後一回頭卻看到一堆新的信件正好端端放在廚房桌上,這還真是少有的經驗。而我根本說不清有多少次我聽到有人走進並大喊哈囉!有人在家嗎?的聲音、而我只穿著內褲就衝進餐具室,大氣也不敢出的瑟縮著。有幾分鐘的時間你可以聽到他們在廚房大步走動,檢查冰箱上的留言,拿起信封對著燈光看。然後他們會走到餐具室門外小聲的說:「我來拿六個蛋了,比爾,好嗎?」

  當我們向倫敦的朋友和同事宣佈說我們要搬到約克郡一座村莊裡的時候,數目多得驚人的人都做出一個苦臉說:「約克郡?什麼,跟約克郡的人生活?那可真……有趣呀。」

  我從不明白為什麼約克郡的人會得到這種器量狹窄而又壞心腸的惡名,我一直認為他們是很正派、很心胸開闊的,而且如果你想知道你的缺點,你絕對不會在別處找到更能幫助你的人了。沒錯,他們不會用熱情壓得你透不過氣來,這一點是你得花點功夫去習慣的,如果是來自更為合群的地方,譬如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的話。在我美國中西部的家鄉,如果你搬到一個小村莊或是小鎮上,每個人都會到你家歡迎你來到,好像這天是全社區有史以來最快樂的一天--而且每個人都帶一塊派來給你。你會有蘋果派、櫻桃派和巧克力奶油派。中西部就有人為了要得到派而每六個月就搬一次家。

  在約克郡,這種事永遠也不會發生。但是漸漸的;一點一點的,他們會在心裡找個角落容約你,並且開始在開車經過你的時候以我稱做馬漢山谷式的揮手振示認可你。這真是任何新來者一個興奮的日子。

  這景象是如此平靜,如此美好,然而這卻只是這座小而迷人的島嶼中微小的一個部份。突然在短短的瞬間中我明白我喜愛英國的什麼了--是她的全部。她的每一樣東西,不論好的壞的--瑪麥特抺醬、村莊節慶、鄉間小徑、說「不可以發牢騷」和「我非常抱歉,但是」的人們;被我用手肘不小心撞到卻還向我道歉的人們、瓶裝牛奶、土司上放豆子、六月間堆個乾草、刺人的蕁麻、海邊碼頭、軍用級地圖、鬆脆圓餅、絕對必要的熱水瓶、下毛毛雨的星期天--每一件每一件。

  這是個多麼神奇的地方--瘋狂得可以。我們多麼容易看不見這一切呀!當歷史學家在二十世紀後半回顧時,英國會多麼像個謎一樣!這個國家打勝了一場高貴的勝仗,以一種大抵和悅而開明的方式瓦解了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創建一個有遠見的福利國家,然後用這個世紀剩下的時間把自己看成一個長期失敗者。事實是,這裡就大多數事情而言仍然是全世界最好的方地--比方寄封信、散個步、看電視、買本書、出外喝杯小酒、到美術館、上艮行、迷路、尋求協助,或是站在山上欣賞景致。(截錄自P321~P324)

2011-02-04

高譚重案組系列四──Gotham Central 5: Soft Targets《美漫》



這期刊超級壞蛋還滿快就上場的嘛。

書名:Gotham Central 5: Soft Targets
編劇:Ed Brubaker、Greg Rucka
畫者:Michael Lark
文字:Cleam Robbins
上色:Lee Loughridge
編輯:Nachie Castro、Matt Idelson
出版:DC Comics
年份:2003~


劇情仍舊出色,卻看得我好焦慮。

標題名「Soft Targets/易取之敵」,歸類在戰略用語,意指低度防護目標或是毫無防護之標靶;這類目標是即使遭到重創,它也不會左右戰事結果,因此對於敵方而言,它的衝擊有限,只是立場不同時,唯有我方才清楚,它的殺傷性有多強。

其實我不太確定查詢各大字庫與網路後以上的理解正確與否(抓頭),不過在「Soft Targets」中,除了直球式劇情外,它確實抓到此類涵義並埋藏在表像之下。結尾就有藉著Saywer隊長與Davies警長的對話點出了它--「We can't know whose fault this was. We shouldn't even have to wonder. That's the problem. We've got cops dying while we wait around for him to save the day.../我們不知道這是誰的錯。問題在於一開始就不該指望奇蹟。我們坐等著他來當救世主,卻把自己人推上死亡之路。」




不只是超級壞蛋,就連超級英雄也在此一期刊中迅速上陣。


「Soft Targets」並未如以往,特別以某位主角為重心,反而是利用整個重案組來說明體制的不健全。編劇維持一貫水準,罪犯線掌握得很好之外,甚至此回還強化到讓高譚重案組開始將Batman視為競爭對手。

一方面,Batman的存在感依然模糊,另一方面,罪犯危害Gotham市的手法益加狂妄放肆。我們循著重案組的腳步,同步感受到他們來自於四面八方的壓力、罪犯帶來的殺戳恐懼、辦案無頭緒的挫折、以及外行官僚干預專業人士辦案方向的無奈,層層堆疊而出的劇情令隨機殺人案件成了一場荒謬劇,我想,編劇主要是致力於讓整齣戲就像Joker的混亂本質一樣,再加上到目前為止主題尚未模糊掉,所以,還是要再誇獎一次,兩位編劇真的很厲害。



Batman也有在努力辦案救人,但畢竟他只是個平凡人而已,編劇未來應該會繼續調整重案組這方心態才是。


Joker讓人感覺好焦慮,欸,這系列他應該不會再出場了吧,拜託,本人暫時不想再看到他了QwQ。至於裡頭的Soft Targets是什麼啊,呃,個人是比較偏向於信念與樂觀的跌落。

忍者悲歌--忍歌《漫畫》


漫畫名:忍歌
漫畫家:河野一郎(かわのいちろう)
集 數:兩集完
譯 者:山人
※原文版2009年4月~2010年1月‧日本文芸社於2010年1~6月授權長鴻中文化※


「忍者」,活在黑暗中的他們絕對無法把忍術的奧秘形諸於文字,全部都是口耳相傳……,而且……其中有一部份是以「和歌」的形式傳承下去。那就叫做「忍歌」。by~第二話

聽說是《信長戦記》番外篇漫畫(台灣尚未代理),劇情雖不特別出眾,但畫風與動作分鏡非常讚,再縱觀貼近真實情況的故事內容,其實是套可以和木馬文化代理的劍客小說相提並論的好作品。

原本以為這幾年總算把日本戰國史實給逐漸摸熟,結果還是有斷層,之前啃的在《忍歌》裡完全派不上用場囧rz,豐臣秀吉之前的依舊陌生,不過爭地爭權的土豪們做事大概都有一套固定模式,再加上這套漫畫主要在看忍者的理論基礎與技能應用,所以還滿快即能進入狀況。

《忍歌》以武田信玄所雇用的「素破」忍者為其主角,河野一郎描述的情況相當真實,忍者是--即使拿錢辦事,任務執行途中也要絕對守口如瓶、不出賣主君(事後倒是可以翻臉);事先安排逃生退路;身為忍者就算武術普通也無所謂,重要是眼力要好;忍者有三大禁忌--酒錢色;執行任務需兩人一組,一人行動是錯誤的;說謊不可恥,隱瞞更是理所當然;忍術繁多、行則不易,囑心為唯一之道……。一般有在看相關日劇小說漫畫者,會發現以上不脫忍者基本戒律和做法,如何與劇情搭配詮釋,就看各人本事,如河野一郎則採用以忍歌形式一一唱和出來,倒也還滿OK。

因出生於低層社會,忍者性命往往被視為比螻蟻還不如,《忍歌》流露出幾分哀思命運弄人的結尾手法,呼應了忍者無法為情所動、無能安身立命的紛亂世界觀,反而讓人印象深刻。

緣份的可能性--不因死亡而停止的物語《漫畫》


漫畫名:不因死亡而停止的物語(物語は死で終わらない)
漫畫家:トジツキハジメ
集 數:單行本
譯 者:葉昭華
※原文版2010年9月‧フロンティアワークス於2011年1月授權尚禾中文化※


儘管歸類在BL漫裡,不過僅僅接觸一般向的女性讀者仍舊可以考慮嚐試,主要是トジツキハジメ構思內容有些特殊,同志議題只是觸媒而已,想看講故事手法不同於時下千篇一律的商業通俗表現者,個人倒是相當推薦它。

其實日漫長久以來一直有在反映某種趨勢,不管是人心意識、流行文化、社會議題等等,這是好事一椿,只是這些年來,年輕一輩的漫畫家的訴求與主張趨近於強勢,然而在透過種種個性化表現的包裝後,他們的內容跟不上表現腳步,落差出來了,漫畫家那份內省自覺也就落得無病呻吟的下場,但某些漫畫家確實也有些能耐,不急躁地畫出屬於自我的獨特小格局,トジツキハジメ就是其中一位。

說真的,トジツキハジメ的《不因死亡而停止的物語》在定位上有些尷尬,或許是因為編輯沒有過度干預內容與手法表現,於是它在BL領域裡就顯得略為怪異。最近出版社不是還滿偏好以新銳來介紹某位初出道、相當具有個性化的漫畫家?個人認為トジツキハジメ也滿適用此名詞,在呈現上,她沒有犯到一些新銳漫畫家的通病--太過用力刻劃反倒流於空洞的毛病--。雖然是集結了2008~2010的六幅單篇故事,六篇倒是意外的具有統一性,全是偏屬於概念性質劇情,有專屬於年輕一輩的生活劇場與態度,故事柔軟輕巧,畫風混搭著剛硬的街頭潮流味,人物因此圓潤肥厚,以中性漫來說,倒也相當討喜。

或許是篇幅關係,六篇感情戲皆是點到為止。
【祈禱的話】喜歡與被喜歡者的心情不合拍;
【七蜂】姊姊一句當時感情有多好、散了就越不想碰面而拒絕參加同學會一事,在轉述給死黨知道後引發另一場效應;
【在雪山途中、山小屋】失戀跑去登山卻遇難,還誤以為撞見雪男,而春天就在不遠處等著他;
【Suger Free】瘋狂派對過後,隔天酒醒發現與初認識的朋友躺在同一被窩裡;
【不因死亡而停止的物語】還沒未得及回覆朋友的告白,即因意外身亡、拉下人生布幕,原本應該離去,卻因懸而未決的答案,停留於該地等候朋友;
【科學之鬼的浪漫物語】在自家屋內撞見阿飄,因此思索著生存時間軸的怪問題。

トジツキハジメ確實有在進步中,不過講起故事來邏輯跳Tone的缺點依然存在,希望她這部份可以繼續改善。

警察人生劇場二──窮追不捨《小說》


小說名:窮追不捨(深追い)
小說家:橫山秀夫(横山秀夫)
譯 者:杜信彰
※原文版2002年12月.実業之日本社於2011年1月授權商周中文化※


感覺上,《窮追不捨》劇情有點偏軟,不像近期幾本著作,言語俐落卻力道萬鈞,字字深刻、句句入骨,猶如從靈魂深處發出吶喊,有時會想到,橫山大叔寫完一本書會不會有裡外皆死透了一遍的感覺哪,然後看一下寫作日期,《窮追不捨》已經是將近十年前的作品了,欸,好像還沒找到手法有所轉變的那本關鍵小說,不過,合計就算放在眼前,沒慧根的我八成也看不出來吧。QwQ

雖然力道偏軟,但還是看得很高興,橫山大叔果然還短篇集結而成的警察小說皆有品質保證。

《窮追不捨》以同一分局的不同部門同仁為各個小短篇主角。其實我一直覺得住得離公司越近越好的說,最好是走個幾步路就可以回家吃中飯睡午覺再回去繼續下午班的那種近距離,但看樣子這想法完全不適用日本警察,《窮追不捨》劇情的基礎便是建立在此之上。三鐘分局辦公大樓的正後方為上至署長、下至員警的共同宿舍,地位階級分明的關係,即使是局風開放,然而辦公與住宿混合的沉悶氣氛令人無處可逃,因此三鐘分局被基層戲稱為三鐘村,是員警們最不想被調任的分局之一。

【窮追不捨】因車禍喪命的死者所遺留下的呼叫器,引發了撿到員警與死者妻子兩方立場不同的猜忌;
【薪火相傳】正值竊案考績壓力的破案率提昇月,刑事警察陷入兩難之中--究竟是要抓滿街跑的小賊交差、還是見尾不見首的神偷;
【間接得知】為救人卻意外溺水死亡,多年之後,倖存當事人因當年報社引用的照片產生諸多疑慮,進而查出當年救人背後的真相;
【另有隱情】被無故下放的警部補終於有機會重回總部,只是暗中接下的是自家人桃色處理任務,同時協助退休員警二度就業的份內斡旋事宜並不順利,再加上嚮往警察職務的民間義警老在他身旁悠轉,突然之間,重回菁英圈子之路讓他感到窩囊不已;
【排拒在外】我覺得重點不是被排拒在外耶(抓頭),應該是無意間發現的線索、當下直覺它是破案關鍵,但隨著時間流逝,它的重要性顯得越來越輕微的那種悵然不已心情吧;
【一箭之仇】遊民之死,讓想要包庇此事的副署長栽在上頭,是說,如果孩子的心都扭曲了,享有較高的階級地位又如何?
【事不關己】姪女意外死亡的打擊,造成失物課課長就此不再過問他人事,然而有一面之緣的老先生心口不一的作法引起他的好奇心。

日本地位階級分明的做法超不健康,但若不是如此,怎麼會有如此好看的橫山流警察小說?只能講,人生真是有夠矛盾。

2011-01-21

高譚重案組系列三──Gotham Central 4: Daydreams and Believers《美漫》


一個期刊結束的短篇故事。

書名:Gotham Central 4: Daydreams and Believers
編劇:Ed Brubaker
畫者:Brian Hurtt
上色:Lee Loughridge
文字:Willie Schubert
編輯:Nachie Castro、Matt Idelson
出版:DC Comics
年份:2000~


一開始看就覺得那裡怪怪的,怎麼看怎麼都不像是Lark的畫風線條,驚嚇中連忙翻閱確認下一篇執筆者姓名,還好仍舊是Michael Lark。(狂擦汗)

此回的「Daydreams and Believers」性質偏屬於像是中場休息的插曲故事,即使如此,編劇內容仍舊維持一貫水準,畫風也不差,只是Hurtt的線條童稚味/呆呆味較重,缺乏了如Lark刻劃冷僻議題時的敏銳度與力量感,有趣的是,封面和內容有關連性,就不知是Lark的另一作品還是針對內容設計的封面,超好奇但又找不到相關資料,呃啊,DC你們這樣吊我胃口對嗎?囧rz

「Daydreams and Believers」以警局非正式編組人員Stacy為主角,劇情圍繞於主角的綺夢與信念,內容在講述到主角自身的生活挫折與釋放不安的喘息作法,之外的主體依然在犯罪上打轉,不過因為這部份是採取Stacy視角,讓本篇故事能以更旁觀的態度去視察警察的壓力、無奈與人性良善面。

劇情重心除了Stacy的白日夢,還有Marcus Driver篇(「In the Line of Duty」和「Motive」主角)的後續相關報導,以及Davies警長所偵辦人犯逃走導致屍體被竊的案件。



咱們家的小蝙蝠在這一集裡的功用,居然是性幻想對象!噗哈哈,我該講什麼才好呢?╮(╯▽╰)╭


是說,Stacy啊,妳並不寂寞,本人每天只要窮極無聊都會神遊太虛耶XDrz。然後,仍舊很好看,這系列真的太棒了!有空我要來挖挖Ed Brubaker、Greg Rucka的作品。

Bill Bryson旅遊系列叢書三--一腳踩進小美國《書刊》


書名:一腳踩進小美國(The Lost Continent)
作者: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
譯者:張慧英
※原文版1989年‧1999年於授權皇冠中文化※


越來越欣賞比爾大叔了,雖然有時覺得他毒舌到不近人情,但他的人文思想格局倒是高得令人激賞。先來截錄這一段文章給大家看(內文有刪節):

  我們有一次看到人家挨槍。那是一個悶熱的八月晚上,我們看完棒球賽後出去吃消夜。他是個黑人,就躺在一圈人腳中間,下面那灘東西,我當時以為是油,但其實當然是從他頭上彈孔冒出來的血。父母匆匆趕我們過去,叫我們不要看,但怎麼可能呢?以前我只在電視影片上看過殺人,我以為這只是為了讓情節能繼續推進才編出來的,從來沒想過射殺別人可以是真實世界裡的一個選擇。只因為你在某方面不能接受某人,就終止他的性命,這種做法好像很奇怪嘛。我想像四年級教我的畢托寶老師躺在她書桌旁的地上,永遠靜止不動,而我則站在她旁邊,手持一把冒煙的槍。這是個非常有趣的意念,會促使你深思。

  在我們吃消夜的餐廳裡,又有一椿促使我思考的怪事。我們這些白人進去就在櫃台旁邊坐下,可是黑人點了菜卻得到牆邊站著等。他們點的食物準備好了之後,就放在紙袋裡拿給他們,他們再把食物帶回家或車上吃。我父親向我們解釋說,在華府,黑人不准坐在餐廳櫃台,法律倒沒有禁止,只是因為華府算是很南方的城市,所以他們根本不敢這麼做。這事好像也非常奇怪,讓我深思得更用力了。(估計當時應該是六七○年代)

  之後,我清醒地躺在燠熱的旅館房間裡,傾聽外面那個永不歇息的城市,試圖了解成人的世界,可是做不到。我一直以為,只要你長大成人,就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是現在,在此生的一個重要夜晚裡,我赫然發現,如果你在某些關鍵事情上不合格,人家可能會朝你腦袋開槍,或者要你把食物帶回車裡吃。我用手肘支起身體,問老爸有沒有地方是讓黑人坐櫃台,叫白人站牆邊的。(截錄自P.128)

個人認為,比爾大叔小說已經不單是看看旅遊心得可以做結論概括,比爾大叔觸及的是更深層的人文議題,讓我們看見對於文化變遷與社會現象的各種省思,你不必一定要認同他的想法,不過,就以歧見開啟深思之門,我覺得他至少很難能可貴的做到這一點。

其實看了看比爾對於美國大大小小城鎮的描述,總覺得當個美國人也沒有比較強來著,最大感觸是因為美國土地太過廣大,生長在荒漠地帶人家的孩子們反而更容易失去發展的可能性--這一點在美國特有西部小說裡感覺就非常強烈--,它又被美國大城市的富裕假象給掩飾淡化,而大城市也有大城市的困擾。總之,生活在每一個國度裡,都有它的難題必須要面對。

最後,再來截錄一篇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旅遊記事。同樣為刪節版。

【被遺忘的史尼德維】
  一五八七年,一百一十五名英國殖民從普里茅斯出航,要到新世界建立第一個殖民地,目的地是現在北卡羅萊納州外海的羅阿諾克島。兩年之後,第二批探險團從英國出發,看看第一批殖民者的情況,可是這個慰問團到了地頭,卻發現殖墾地是荒廢的,沒有任何留言說明那些殖民者上那去了,也沒有任何搏鬥跡象。只有牆上留了一個神祕的字:克羅托恩。這是附近一個島嶼名,而大家都知道,那個島上的印地安人是很友善的。可是進一步去島上追查後,卻發現那些殖民者從來沒去過。這成了殖民時代的一大神秘懸案。

  我提起這節,是因為有個說法認為,那些殖民者其實是往內陸走,上了阿帕拉契山脈,然後在那裡開墾定居下來。為什麼要這麼做,沒人知道理由,可是五十年後,當歐洲探險者抵達田納西州時,契洛奇印地安人告訴他們,已經有一批白人住在山上了。從來沒人發現過這個神秘群落,但在阿帕拉契山脈一個偏遠荒僻的角落,就在田納西東北部的史尼維鎮邊的克林奇山高處,至今仍住著一群叫米隆琴人,他們住在那裡的時間,超過了每個人的記憶所及。米隆琴人有大多數歐洲人的特徵,有英國姓氏,可是沒有人--包括米隆琴人自己--對他們的來歷有任何了解。他們和羅阿諾克島那批失蹤的移民一樣,都是神秘難解的疑團。的確,有人甚至推測,他們可能就是羅阿諾克島的那批移民。

  我在倫敦獨立報有個同事聽說我要來這地區後,就要我寫一篇有關米隆琴人的報導。要描述他們的外貌,最含蓄的說法是--驚人。由於這個原因,他們長期被所居的郡排斥,規定他們只能住在一個特定地區的山間陋屋,那個地方名叫蛇穴。山區居民--他們自己通常既窮又落後--認為米隆琴人是怪異下賤的人。米隆琴人因此不跟外界往來,只有隔很久才下山來買些補給。他們不喜歡外來者,山谷居民同樣也不喜歡。

  所以你大概可以想像到,當我開上田納西三十一號公路,駛過被遺忘的田野中貧瘠零落的草田,越過蜿蜒的克林奇河河谷,向史尼德維而去時,不祥的預感是怎麼在我心頭愈壓愈重。這裡是全國第七窮的郡,而且看來也確實如此。陰溝漂著垃圾,絕大部份的農舍都既小又粗陋。每條車道上都停了小貨車,後車窗還有槍架。院子裡要是有人,一定會停下手邊的事,一直盯到我離開。

  在山坡高處,我開始看到林間空地裡有簡陋的小屋。我向內窺視,期待瞥到一兩個米隆琴人,可是看到的幾個人都是白人,他們露出奇怪的驚訝表情,望著我隆隆駛過,就像那種你看到人家騎駝鳥時的表情。

  這是真正的窮鄉僻壤,很多房子看起來就像影集裡的場景,前廊凹陷,煙囟歪斜,有些還是廢棄的空屋。很多看來是手工建造的,漫無章法的加蓋延伸,材料很明顯來自盜砍林木。山裡的人現在還會製月光,即他們所謂的私酒。可是信不信由你,近來最重要的營生是大麻。我看過報導,有時候整個山谷裡的村莊會一起聯手合作,找個偏僻高地種上幾畝,一個月可以賺到十萬美元。比起米隆琴人,這才更是陌生人不該在此問東問西的原因。

  我顯然已經爬上山間相當高的地方,但包圍我的樹林卻還是密不透光,不露任何景觀給我。然而,一登上峰頂,樹林就像簾幕一樣拉開,天高地閣,對面的山谷美景盡入眼中。我彷彿踏上了地球最高峰,又彷彿是從飛機上鳥瞰。陡峭的山巒覆滿濃綠的樹林,高山草原攀附在山巒的邊緣,山巒不斷向視線盡處延伸,漸漸沒入一朵遙遠而多彩的夕陽。我眼前是條七彎八拐的路,一路向山谷急降而下,山谷裡躺了條懶洋洋的河,旁邊散佈了起伏的農地,是我見過最完美的場景。我穿過黃昏時分的柔軟陽光,為美景而目眩神馳。事實上,路旁的每間房子都是破落戶。這裡是阿帕拉契山脈的心臟,也是美國最眾所周知的窮地方,而它美得完全無法付諸言傳。這裡離東岸只有幾小時車程,東岸城市那些都會專業人士竟沒有為了誘人美景來此殖民,讓山谷裡塞滿粗曠度假木屋、鄉村俱樂部和時麾餐廳,委實十分奇怪。

  此外,看到白人生活在貧窮中,同樣也覺得很奇怪。在美國,要既白又窮,實在得花相當功夫。當然,這是美國的貧窮,這是白人的貧窮,和其它地方貧窮是不能相提並論。有人曾帶著不只一點點的譏諷指出,林登詹森在一九六四年發動「滅窮之戰」時,之所以將焦點擺在阿帕拉契山區,不只是為這裡很窮,而是因為這裡很「白」。當時有個調查,雖然並未作太多發表,但顯示此區最貧窮的人口中,仍有百分之四十擁有一輛車,其中三分之一還是新買的。在一九六四年,我那在英國的未來岳父就像其他大部份人一樣,離擁有第一輛車的日子還遠得很,而即使到了現在,他也沒再擁有過另一部車。可是卻從來沒有人說他窮。然而,我也不能否認,就美國標準而言,我四周的這些房子絕對是很簡樸。院子裡沒有小耳朵,沒有韋伯牌烤肉爐,車道上沒有旅行車。我還敢說,他們廚房裡八成沒有微波爐。可憐的傢伙,就美國標準而言,這可真算是一窮二白了。

東洋王道的干城--王道之狗《漫畫》


漫畫名:王道之狗(王道の狗)
漫畫家:安彥良和(安彦良和)
集 數:六集完
譯 者:許嘉祥
※原文版1998~2000年‧講談社於1999~2000年授權尖端中文化※


人似乎會犯一種通病,總是會有種對舊世代人物或產物不由自主產生過氣印象、反而小覷了他們的小小狂妄心態,對,就是我!曾經有陣子居然有眼不識泰山的小看了安彥良和,印象裡頭,最早是透過《大國主》接觸到安彥良和,那時光是一集而已即被他一整個驚艷到(很殘念的是再也沒看過其它店家有進這套漫畫,至今尚未補完),那氣度、格局、智識真的是現代漫畫家無法相比擬,儘管後期漫畫和早期相比,已經不見當時那份氣魄風格,不過光是看他早期幾套重要作品就有種賺到了的滿足感。

安彥良和作品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機動戰士科幻作品,另一類則是如《王道之狗》如此具備歷史知識的漫畫。而安彥良和的歷史漫畫相當特別,他切入處理的都是日本漫畫家不太感興趣的過往史實,要說他選擇的史實很冷僻倒也還好,反而在Discovery、National頻道上時常可見相關整理報導,或許是漫畫比較難呈現相關場景與故事吧,但安彥良和就是有辦法讓你看得津津有味。

或許跟他的處理手法也有關係吧,安彥良和往往會完全虛構一個特別具有魅力的主角,此人必定是由俗世而生,歷經人間低潮、再到逐漸獨當一面,愛恨情仇、皆走一遭,到頭來才頓悟人生皆空,將一切苦厄拋諸腦後的雄心壯志小人物,嗯?聽起來有沒有覺得很熟悉(笑)?像極了咱們華人武俠小說裡頭的英雄主角好唄!XD

《王道之狗》故事概念來自於「你要成為西洋王道的走狗,還是東洋王道的干城?」一開始會以為安彥良和要講述的是十九世紀日本明治維新的過往史實,看下去才發現他野心更大,安彥把當時東亞情勢全給囊括進去,不僅僅日本,還有朝鮮和滿清兩地,看到完結才確定,安彥良和主要想呈現的還是當時民主與平等意識是如何萌芽的最初契機。

安彥良和對於各個真實歷史人物有他的評斷角度,有些是一筆帶過,有些則特別著墨,因為先前才看過卜正民教授的《維梅爾的帽子》一書,同樣有帶到十九世紀東亞自由主義抬頭的情勢分析,以致於《王道之狗》看起來還是有偏向於業餘者行書之色彩,不過不論如何,以漫畫來說,都有它的閱讀娛樂價值性。